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与缩小城乡差距,打造“画里乡村”有效衔接;全市上下一盘棋,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时刻以奔跑者的姿态,在乡村振兴赛道上奋力冲刺。
一幅砥砺奋进、各美其美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铺就“富民路”
正是江南好“丰”景,落花时节又成金。国庆期间,位于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村的桂花源风景区里,游客摩肩接踵。
咸安区是知名的“桂花之乡”,数据统计,我市百年以上的古桂有1900多棵,而桂花镇境内就有1838棵。这里的桂花鲜花产量全国第一,年产鲜花100万斤以上,桂花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网上销售,我每年能卖出六七十万株桂花苗。”柏墩村村民顾明星告诉记者,全镇70%的农户都在种植桂花,网上销售的有三百多户。
眼下,桂花镇年销售桂花苗木1亿余株,产值逾2亿元。还建起了十余家桂花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桂花种植、鲜花加工、网络销售的产业链。不仅如此,这里桂花产业链向旅游领域深度延伸融合,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实现了“花经济”向“景观经济”延伸。
在乡村振兴的滚滚浪潮中,我市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引领带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蔬菜是嘉鱼县的富民产业,撑起了全县农业的半壁江山。近年来,该县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通城是湖北省油茶主产区,近年来,该县不断改良油茶品种,推广高效实用技术,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扶持龙头企业,进行精深加工。目前,全县油茶林总面积发展到32.5万亩,油茶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300多家。油茶衍生产品除了茶油,还有婴幼儿用油、三高病人用油等特定人群的食用油,以及高档化妆洗护、洗涤用品。
产业兴,村民才能富。如何发展产业是各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答题,全市各地“各显神通”:
咸安区实行区级领导链长责任制,集中力量打造桂花、楠竹、茶叶、苎麻、肉鸡、中药材等“六大”农业产业链。
嘉鱼县建立紧密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切实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
赤壁市建立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9家、家庭农场1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93家,带动农民5.16万人。
通山县投入村级特色产业发展资金3000多万元,安排村级特色产业发展项目349个,确保了产业发展资金占比不低于55%,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产业基地。
崇阳县将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点补上产业设施等短板。
通城县坚持以三产融合为抓手,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截至目前,共带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63106人次持续稳定增收。
(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