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新瓣凝佳色
——咸安桂花产业发展观察
本报记者 饶敏 吴文谨 赵娴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婷婷

  刚刚过去的“采花季”,咸安区桂花镇迎来一场“大丰收”,当地群众仅凭“打桂花”,每一天就能创造一万多元的纯收入。

  二十公里外的金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一吨价值两万余元的鲜桂花,被“吃干榨尽”后,就可以让其价值翻上8倍。

  复行十余公里的贺胜桥镇,总投资20亿元的江南桂谷已初具规模,成为兼具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为一体的华中桂花特色产业新地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在市级战略的指引下,咸安已经将桂花产业,作为升温民生幸福的关键抓手。

  今年的咸安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提及:“持续擦亮‘中国桂花城’品牌,将桂花打造为城市最靓品牌和最佳IP。”

  随着一朵桂花破“土”而出,“金钥匙”打开了市场大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开始“忙起来”“热起来”。

  近日,记者沿着咸安桂花全产业链条,看咸安如何走好质量之路、科技之路、品牌之路,做大富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从追求数量到提升质量

  “河南的朋友,咸宁是中国桂花之乡,这里桂花品质上乘,这棵四季桂有7公分粗,2米多高,树型好,单价360元……”

  桂花镇柏墩村,一幢紧邻208国道的三层小楼前,村民吕继众正在抖音直播间内卖力地吆喝,他的小院内,种满了品类各样的桂花盆景。

  绣球形、酒瓶形、细腰形……经过生动灵巧的艺术加工,一株桂花苗,展现出千姿百态。

  桂花镇以桂花命名,起因就是桂花交易量大而成市建镇。在这里,桂花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几乎家家掌握“核心技术”,户户都是“种苗能手”。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以‘量’换‘价’,最便宜的时候,一株苗仅能卖到几块钱。”吕继众回忆道,而随着消费市场越来越“细分化”,传统单一的苗木出售遭遇了一轮“寒潮”。

  产业兴旺,农村发展才更可持续。为了保持“旺”的势头,桂花镇紧盯苗木的品相、造型等新消费需求,及时推进产业转型,从单纯追求数量到提升产品质量。

  “有造型的、树龄大的、开了花的,都能大幅提升附加值。”苗农顾明祥介绍,除了夏天,任何时候都是旺季,每天能卖30到40株,售价几十、几百元不等,一年卖出5000余株,收入非常可观。

  营销方式的提质增效,也是产业转型的关键一招。从上门推销,到网店直销,再到直播带货,短短几年间,桂花镇的苗农们,已经让苗木营销模式实现了“三级跳”。

  该镇持续推动“小单量、大批量”的苗木营销模式朝着“大单量、小批量”演进。国内十多家头部快递公司,几乎都在这里设有业务网点。

  “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1000多单,发出大小桂花树苗2000多株,忙得很!”中通快递桂花镇营业点负责人雷燕介绍。

  背靠7万余亩桂花树,桂花镇如今有桂花产业相关联的网店400余家、合作社26家,抖音直播带货主播达100余人,年销售额达2亿元。

  小小一株桂花树,不仅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更释放出强劲的“经济活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强大引擎。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