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鱼儿的家”从池塘搬进一只只“圈养桶”,通城县五里镇五里村池塘“零排放”圈养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的这种养鱼方法,不仅年产鱼量比传统水面养殖高出约10倍,还可实现养殖过程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5月初新增了12个桶,加上之前共计32个桶,每个桶产量约750公斤,今年总产量可达到24000公斤。”近日,通城县五里镇五里村党支部书记黎星高兴地介绍,五里村池塘“零排放”圈养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今年迎来丰收季,经济效益达到90余万元。
桶养鱼,高效益
走进位于五里村的通城县池塘“零排放”圈养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一个个大型圆形圈养桶格外显眼,中华倒刺鲃、翘嘴鱼、花骨鱼……十几种鱼儿在桶里活蹦乱跳,长势良好。
这个水产养殖基地占地面积达20亩,由通城县水产局于2022年投资建设,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咸宁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技术指导,并作为乡村振兴扶持项目提供给五里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所谓高密度流水养殖技术,是水产养殖业中一项新兴养殖技术,即在单位水体中投放更多鱼苗,进行集约化高密度的强化养殖,使鱼生长快、产量高、效益高等。
“五里村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水产部门和高校专家经调研后发现这里水质水温都适合养鱼,村里由此开始大力发展渔业。”黎星告诉记者,这里的水质养出的鱼儿鲜嫩,水温冬暖夏凉适合鱼儿生长。
于是,五里村“零排放”圈养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启动了,投放了20个圈养桶,喂养了十余种鱼苗,鱼儿长成进入市场后供不应求。应市场需求,今年5月新增投放了12个桶,成为全市圈养高密度水产养殖规模最大的基地,今年总产量可达24000公斤,经济效益达到90余万元。
高密度,零排放
在花骨鱼圈养桶旁,黎星在饲料桶里挖了一大勺饲料抛向桶里,瞬间数千条红色鱼儿便涌出来。
“花骨鱼被誉为‘水中珍品’,肉质鲜美细嫩,市场俏货,需求量大。”黎星告诉记者,传统养殖方式每亩水面产量只有约300公斤,现在这种圈养高密度养鱼亩产达到2500公斤。所以,当时他们放入了2000尾育苗,再过两个月就可以上市,产量预计可达900公斤。
“这种养殖方式和传统养殖方式相比,不仅提高了产量,还降低了成本。”该圈养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务工人员徐海华介绍,饲料不需要洒很多,洒在桶里基本被鱼吃掉了,原来塘养到处洒浪费较多。
发展水产养殖,环保是重中之重。与一般的养鱼塘不同,这种新型的养殖模式更绿色高效,鱼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下面的锥形集污装置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再经吸污泵抽排出去、进入尾水分离塔。固体废弃物收集后能再利用,做田地的有机肥;废水经尾水处理桶过滤后再回流到池塘重复使用,从而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
徐海华介绍,他每天早晚给鱼喂一次食,把鱼吃的残渣、拉的粪便用设备抽走,把污水通过设备进行处理,经过三层过滤,再把水返到池塘里循环利用,实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健康”的水产业生产要求。
目前,“零排放”圈养高密度水产养殖模式已在塘湖镇、马港镇等乡镇成功实施,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务工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产兴,乡村旺
11月初,鱼儿迎来丰产。每天早上,收网、赶鱼、拉网……经过简单的挑选后,上千斤鱼被打捞上岸,很快被县城来采购的客户“抢”购一空。
“为了发展水产业,在该基地旁还配套建设了甲鱼养殖基地和垂钓中心。”黎星告诉记者,现在每逢周末,垂钓中心吸引了无数垂钓爱好者前来五里村休闲垂钓。
特色水产养殖风生水起,传统养殖发展也有声有色。位于五里镇五里村的团山塅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通城县最大的鱼苗育种基地,年出鱼苗20多万尾,可供水面200余亩。因这里繁殖的品种较多、品质较好,鱼苗也经常供不应求。
五里村团山塅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英群介绍,他一共养殖220亩,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四大家鱼,还有花骨鱼、彩虹鲷、翘嘴、沙塘鳢等特种鱼,年产值200余万元,安排本地脱贫人口就业15人,带动30余户发展产业,为群众增收发挥了较好作用。
水产兴,则乡村旺。近年来,五里村努力践行渔业绿色、健康、高效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设施渔业、科技渔业、生态渔业,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和产量,以渔业提质增效、村民增收为目标,实现渔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水产业振兴发展。
“村集体带头养鱼,‘领头羊’领跑,村民快跟上。”黎星介绍,五里村共有426户,其中超半数农户已从事水产业,全村完成放养面积700多亩,投放苗种24吨,完成水产品产量175吨,全年预计实现渔业产值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