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蕻,又名雪菜、春不老、霜不老,像极了它的秉性,随手出现餐桌上、菜谱中,既风雅又俏皮,给人以味觉的享受和洗礼。
腌制雪菜是不少咸宁人家必做的功课。长辈们互相约着,去集市上买回一捆新鲜的雪菜,叶子支棱,绿得晃眼,先择后晾,用塑料绳分别绑成小把,在楼前晾衣绳上依次铺开。几天工夫,绿叶耷拉了脑袋,一股清冽的味道扑面而来,裹挟着自然的精华与大地的秘密。
嫂子们卷起袖子,扎上围裙,洗去菜帮子内侧的泥点,到天井里拉几根尼龙绳,依次挂上,让雪菜吸足日光的养分。当雪菜缩小了身形后,用盐搅拌揉搓后入缸,青石板压紧密封。
家里人搬出厨房专用的大瓷盆,用细盐一遍遍揉搓雪菜,压得面板吱呀作响。最后,把雪菜一层一层码进盆里,一个星期后,就能洗净食用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咸宁人做起吃的来,也讲究“精致”。用心对待一餐一食,就是普通人把握生活每个“小确幸”的最好诠释。即使小小一碟雪菜,也处处秉承匠心,工艺精细。
切段炒熟,切几块豆腐,烧一碗雪菜豆腐汤,不放味精味自鲜,亦能驱走全身寒气,与汪曾祺描述的咸菜慈姑汤有一拼。
此外,雪菜的吃法有多种,剁碎蒸蛋羹,切丁炒肉末,还有雪菜海鲜汤、雪菜蒸大包子等。
走到断壁墙根旁,低头可采几亩零散的雪菜;路过残荷池塘边,弯腰顺手也能扯一把野菜;在犁翻的稻田圩埂、在人迹稀少的堤坝底,更有丛丛团团的雪菜。它们不惧风霜雨雪的肆虐,给大自然增添了绵延不绝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