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山县城出发,沿着公路蜿蜒东行,大约40公里的车程到闯王镇,一个宛若仙境的地方。
山上,满目苍翠,云雾缭绕;山下,一湾碧水,绕山而行。闯王镇海拔600至900米的崇山峻岭间,遍布着数不尽的古树茶林。农耕时代,闯王镇是我市重要产茶区。
陈俊杰是土生土长的闯王人,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家里的老人爱上喝茶。
20年前,陈俊杰外出做建材生意,一次偶然机会在福建武夷山接触了当地的“大红袍”。嗅觉味觉超灵敏的陈俊杰,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古茶树,在他眼里,家乡的古茶树丝毫不逊“大红袍”。
由古茶树制作的红茶,干放时清香恬淡,悠然不动声色;起水时,立见真章:茶气瞬间爆发,桀骜不驯,萦绕六觉;入口浅呷,茶韵浓烈后劲十足,茶香变幻莫测,留醇唇齿,回甘绵长——是为茶中极品。
早些年,由于管理粗放、技术有限,古树茶生产及销售一度受阻,一些村民积极性受挫,认为“种茶不能当饭吃”,对茶树不再珍视和维护,有的甚至把古茶树砍来当柴烧。
陈俊杰清楚,古茶树饱含前人的心血,是大自然给通山人的馈赠。“通山的古茶应该好好发展和保护!”陈俊杰当时这样想着。
2020年疫情,陈俊杰被困家里。几个朋友商讨之后,决定留在村里发展古茶产业。
历史记载,九宫山古茶树根植于九宫山的道教文化,宋代山上便有“茶寮观”,《九宫山志》载:“稚三峰高地,有茶一顷”。因品质极优,在清代曾作贡茶敬献皇宫。陈俊杰一边研读通山茶史,一边根据资料记载去大山上找茶树,2020年,他独自到九宫山各个山头去寻找,由于山上乔、灌木茂密、荆棘丛生,找了好久,收效甚微。
直到2021年底,在九宫山下闯王镇的半山腰,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古茶树,预计8000余亩,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一年跑了10万公里,一天跑光一箱油,每天都在深山里面打转。”陈俊杰说,发现这片古茶树,明确了自己回乡创业的方向,也坚定了挖掘、发扬、振兴通山茶文化的信心。2021年,陈俊杰成立了山水间茶叶专业合作社。
5月6日,制茶车间里,工人们正将萎凋好的茶叶拿出来开始进行揉捻。陈俊杰介绍,揉捻讲究“先轻后重”,得先轻揉将茶叶的汁水揉出来,再重揉将茶叶揉出白沫,这时的茶叶外表完整,形成完好的条索状态。揉捻后,浓郁的茶香弥漫整个车间。
陈俊杰告诉记者,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每一道工序都对茶的品质有影响。为了制作出精品茶,他多次前往福建、安徽、广东等地考察学习,采众家之长,融入到制茶工艺之中。
“必须把好的古茶树资源优势转换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优势。”“必须对通山古茶园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不让古人留下的资源荒废。”陈俊杰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每年仅古茶园保护修复便投入资金近40万元。
今年以来,公司已提供阶段性就业岗位600余个,干茶产量2000斤,创收300余万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
“公司目前有固定员工8人,同时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从事古茶生产。”陈俊杰说,“能见证并参与家乡古茶产业发展壮大,由衷地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