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彭劲教授主编的《荆风楚韵——鄂东南古村落品读》出版。彭劲历经10年田野调查,3年潜心打磨,用钢笔画、文字和照片为23个鄂东南传统古村落“画像”,展示我市传统村落文化精华,留住“乡愁古韵”。
灰砖黛瓦存古韵
鄂东南古村落众多,截至目前已有6批共46个(咸宁27个,黄石19个)古村落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授予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刘家桥,这个地名不少咸宁人都耳熟能详,但刘家桥真正的“前世今生”,恐怕能道来的人并不多。
以刘家桥村古民居中的天井为例,如果你曾实地游览过,一定会发现,其布局是典型的“矩形空间”,背后有何深义呢?
“游客去一个地方,会关心风景美不美,而我们更关心风景背后的东西。”经过多次实地调查研究,彭劲和团队们总结心得:“此类天井,通过不同的居住房屋横向及纵向不同的方式来回组合,将原有的建筑群不断扩大,这种格局使血缘聚居者得以往来,完全满足足不出户、雨不湿鞋内向性的交往需求,这也正是刘家桥村古建筑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小一方天井,被彭劲精心勾勒,绘于纸上,佐以详细文字说明,古老的刘家桥,仿佛穿越悠悠历史长河,向广大读者亲切走来。从这一个细节处,也能窥见创作者背后的艰辛和努力。
从2006年起,彭劲就带领湖北科技学院传统建筑科研团队,对鄂东南村落资源进行调研和梳理,获得了4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年9月,彭劲团队创作的“刘家桥村”系列作品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首发,并陈列在园林博览会咸宁园内,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赏。
2020年,由彭劲手绘,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和咸宁市勘察测绘院共同制作的咸宁古民居、古桥两幅手绘地图获得“2020年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
一笔一画授知识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收入《荆风楚韵——鄂东南古村落品读》?
“我本职工作是做学问搞研究的,讲究真实、来源有据可查,糊弄作假、主观臆断之言,断不可作数。”彭劲举例,众所周知,咸宁是著名的“中国桂花之乡”“嫦娥文化之乡”,嫦娥、后羿都是现实社会不存在的神话人物,若说咸宁本地有嫦娥,那是耗子跳到琵琶上——乱弹,但说咸宁有嫦娥文化,这是对的,因为本地有历史悠久的中秋祭月、拜月活动,在刘家桥村、垅口村、郭家岭村等许多咸宁古村落的古民居上都有嫦娥奔月、蟾宫折桂、金秋拜月等典故的文字图案,这些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存证。
某次,彭劲实地调研通城县马港镇灵官桥村的宋代灵官桥,探寻到实际位置后,二话不说,开始清理桥梁的杂草泥土。
“呀,这是做啥?”周围村民们啧啧称奇。“老乡,和你们打赌,这桥梁绝对有名堂!”彭劲笑笑。
“那不可能,我们都在这住了一辈子,就是个桥,这还能不知道?”众人笃定地说。
待彭劲清理完毕,桥梁中央栏杆外侧下的龙头雕刻图案顿时显现。“真不愧是大学教授,神了!”老乡们竖起了大拇指。
村民们点赞的背后,是彭劲求真务实的严谨努力。原来,彭劲考据研究时,发现此处和历史资料记载的不一样。史料标明,该桥梁正中位置应有龙头,实地探访却“没有”,彭劲知道,一定是天长日久,龙头雕刻被杂草泥灰掩盖了。
求真务实,既是彭劲的学术态度,也是他教书育人的准则。多年来,每到开学选课,彭劲讲授的专业公开课,都会卷入激烈的“抢课大战”。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这门课,内容比较鲜活,网课也能听。”尽管如此,课程的“抢手”程度依然大大超过了彭劲的预想。
彭劲深感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与喜爱,也看到其对于提高古建筑保护意识的深远意义,逐渐开始考虑进一步向社会大众普及建筑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咸宁本土古建筑的重要价值。彭劲的研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邀请彭劲为咸宁市古民居保护利用培训班授课,咸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共咸宁市委党校等单位邀请彭劲举办古村落与古民居保护利用的讲座。
带着这样的初衷,彭劲在编写《荆风楚韵——鄂东南古村落品读》时,尽量剔除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而是采用生动的“图+文”形式,将书籍打造得更具可读性、艺术性和通俗性,让读者能真正走近和感受神秘而厚重的咸宁古建筑。
娓娓讲述咸宁美
世上之事,素来知行难。出谋划策时,人们多半满腔热血,具体实施时,又多半拖沓迁延,所以,虎头蛇尾之事,屡见不鲜。好在彭劲以整理地方传统建筑文化为乐事,即使案牍之劳繁重,他也不以为苦。
将研究成果付梓出版,并不是件容易事。且不说严寒酷暑,风雨奔波,光是单纯的图片绘画和文字编写,就是“浩瀚工程”。
一根笔、一个笔记本、一个背包就是彭劲全部的装备。尽管有扎实的手绘、建筑工艺、人文历史等专业知识,但真到现场时,彭劲依然谦虚如小学生,哪里线条画得不好,果断擦掉返工。“挑灯夜战”是常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实际上,这并不是彭劲第一次从事此类“苦差事”。
多年来,彭劲将古村落田野调研的资料进行整理,多维度展示村落环境和古建筑造型,深入浅出地讲述村落的人文故事,意在唤醒尘封在众人脑海里的乡愁记忆,将咸宁秀美风光、传统建筑及厚重文化底蕴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翻阅彭劲的朋友圈,内容无他,全是其历次辗转奔波,躬身山郊野外研究调查的身影。
长年和砖墙石瓦打交道,小到哪条乡间小路容易遇到土狗,大到哪里的村落需要维护,他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彭劲介绍,爬梁上架是古建测绘、修复的必经工作。古代建筑的房顶往往很高,第一次上房顶的时候,从五六米高处往下看,难免会感到害怕,但经过数年的锻炼,早已淡定处之。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挖掘整理古村落里的智慧、哲学,有效输出咸宁文化,出书是一方面,文旅融合是另一个有效途径。这些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彭劲还当起了志愿讲解员,巧夺天工的砖石浮雕、窗棂雕花,古民居建筑布局,精巧细致的卵石地铺……令人惊叹的古人智慧和精湛技艺,在他的娓娓道来中变得鲜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