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稻米如何踏出新“稻”路
本报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黄海红

  品牌助农,科技强农,生态惠农。2023年5月至7月份,市农科院农经团队对我市水稻产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梳理水稻产业发展过程中良种繁育、科技创新、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的问题,为破解咸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难题提供智力支持。

  咸宁是湖北稻米主产区之一,稻米既是咸宁口粮,也是主粮。如何立足资源优势,让咸宁稻米品牌高质量发展?1月19日,记者来到市农科院,专访该课题负责人刘伟。

  记者问:咸宁发展稻米产业有哪些资源优势?如何科技兴“稻”,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养分”?

  刘伟说,咸宁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备了优质水稻生产所需的气候、土壤、供肥等条件。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国土整治等项目,有力促进农田基础设施的全面完善。

  全市粮食作物连续10年面积稳定在290万亩、产量位居110万吨以上。2022年,咸宁市水稻播种面积209.09万亩,全省排名第6位;产量100.35万吨,全省排名第7位。

  成绩的背后,是我市积极调优粮食种植结构,示范推广泰优398、野香优丽丝等优质香稻品种的落地,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绿色防控、秸秆还田、自动喷灌等一系列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推行。

  通过对咸安、赤壁、通城等地水稻种植经营主体、稻米加工企业的调研和座谈,课题组关注我市水稻新品种培育、科技创新推广等课题。

  刘伟建议,我市应积极培育水稻品种。依托咸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建成资源保存能力10000份以上的水稻种质资源圃,在我市不同生态区,辐射建立5-6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构建以咸安区种质资源圃为核心、原生境保护区为补充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提升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能力。

  加快专用品种选育与推广。加强耐高温、抗干旱专用水稻品种的本土化选育与推广应用,提升我市水稻产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推广种植具有降糖、降血压等保健功能的功能稻,满足人民群众对稻米的多样化需求。

  深入研发水稻新技术。结合我市丘陵山区生产条件,深入研究适宜于丘陵山区应用推广的水稻工厂化育秧、轻简化移栽、轻简化管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水稻高产栽培、稻米精深加工等新技术,全面提升水稻产业附加值。

  创新水稻生产新模式。结合当前水稻种植形势,积极探索“科研院所(高校)+种植企业+种植基地+深加工企业”的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水稻+”种植生产模式,推广“水稻+小龙虾”“水稻+鱼”“水稻+青蛙”“水稻+鳖”等多种生态友好生产模式,提升水稻产业经济效益。

  记者问:如何集聚壮大稻米经营主体,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刘伟说,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全市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高质量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

  举全市之力,我市一批经营主体迅速成长起来,规模增效的示范作用逐步体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生产大户及新型经营主体1277家,种植面积33.15万亩。其中,登记注册的粮食生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650家,种粮大户924家,1000亩以上经营主体42家。

  刘伟建议,我市应积极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全市水稻科研、种植、收储、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主体为依托,组建成立咸宁市优质水稻产业协会;扶持一批稻米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扶持、培育一批农作物种植、水稻机插、病虫害防治、农机、粮食购销等专业合作组织,高效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小农户与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大力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水稻生产标准建设,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鼓励大型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实现标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抓好水稻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推进各县市区粮食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普及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

  加强对新型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加快先进水稻生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利用农业科研单位人才技术优势,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帮助农民掌握最新生产技术。

  记者问:人才引领,科技驱动。我市应如何在科技兴农之路上培养技术服务人才,抢占科技兴农“智”高点?

  刘伟说,我市拥有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具备开展水稻关键技术研究的先天优势。此外,我市高度重视与市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与示范。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科研机构与我市相关科研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均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通过能人回乡、大学生返乡等途径,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新农人从事水稻种植和生产。广泛支持水稻产业人才外出学习水稻产业发展前沿知识,提升科学种植技能。

  刘伟建议,我市应加强水稻科研创新人才培养。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等途径柔性引进一批科研实力强、技术储备足的水稻领域科研领军人才,从宏观上为我市水稻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新模式创新把舵定向。通过招硕引博、事业单位招考等途径引进一批高学历、高技能的水稻科研技术人才,为我市水稻科研创新做足人才储备,壮大本土水稻研究科研队伍。建立完善的导师培养制度,帮助年轻科研人才尽快成长,为科技助力水稻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加大水稻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健全农技服务网络。有计划地组织农技人员开展水稻产业知识更新培训,注重培训工作跟踪问效,努力实现“务实、管用”和农民“学得会、用得上、有效益”的双重目标。

  记者问:农业的进步,需要品牌生态圈的加码。如何以品牌农业引领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伟说,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培育稻米知名品牌,目前拥有稻米品牌49个,其中湖北省著名商标1个、市级知名商标6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绿色农产品8个、有机农产品3个。

  目前,我市已打造了“阿汤嫂”“石溪彩米”“源盛胚芽米”“赤壁香有机米”等一批名气较大、市场美誉度高的稻米品牌。但稻米品牌化建设仍存在品质低、品牌少、品牌杂等问题。

  刘伟建议,不断延伸水稻产业链条。结合当前水稻产业热点方向,攻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积极开发米糠油、米粉、米饼等稻米精深产品,积极利用水稻秸秆发展食用菌种植,将每一粒稻米“吃干榨尽”,提升水稻产业整体附加值。

  培育水稻区域公共品牌。实施水稻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打造1-2个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水稻区域公用品牌。

  丰富水稻品牌发展内涵。拓展水稻产品市场,围绕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体系,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进行品牌设计时,将保持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的一致性作为品牌延伸的关键。如水稻的绿色功能、消费功能和安全功能等,都是水稻品牌延伸和发展品牌产品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