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描绘乡村振兴“丰”景
通城建设22.63万亩高标准农田

  本报讯 记者陈新、丁伟、特约记者付婧烨、通讯员黎逢兵报道:18日,通城惠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黎鸿友与大坪乡沙口、农林村签订租赁协议,按照300元一亩的价格,一次性流转了1541亩耕地。

  “小田并大田,便于机械化耕种,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黎鸿友说,秋收结束后,将推倒田埂,将一块块小田整合成大田,加上之前流转的1700亩,他手里的“大田”达到3200多亩,实行整地、育秧、播种、防治、收割、烘干仓储等全程机械化作业。

  据统计,通城县共有耕地面积40.0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74亩,远低于全国人均1.36亩的水平。小农生产方式、外出打工大县,是通城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为解决耕地“谁来种、怎么种”难题,县委、县政府精心部署,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大坪乡党委政府、农林和沙口两村村委为试点工作实施主体,实施“小田并大田”试点,两个试点村共涉及12个组、528户农户、1541亩水田。

  为推动“小田并大田”工作试点,县领导与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4次赴农林村、沙口村进行调研,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召开了七场屋场会,将政策宣传透彻、解释清楚,现场解答群众困惑,让群众打消顾虑,形成共识,将试点区域的田块统一集中流转到村集体,委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代行并田,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按“300元保底+租金40%分红”模式获得流转收益。

  “将因地制宜,对试点区域内小而散的田块合并平整,构建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新格局。”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黎云飞说,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障“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碎地变整田,小块并大块,劣地变沃土。近几年,通城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常态化、动态化储备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农业农村局组建工作专班,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准备,乡镇、村大力支持配合做好项目建设协调工作,乡镇长负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和各乡镇把质量放在首位,围绕田块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等建设内容,科学合理设计,有序安排工期,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接续机制。

  走进通城县大坪乡韩岭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区,放眼望去,新刷黑的道路延伸到田间地头,平整有序的农田土地、纵横交错的沟渠水系,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县农投公司副总经理王敏介绍,韩岭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从2022年10月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328万余元,建设覆盖面积1185亩,新建覆盖全村沿线的农渠1027米,新建斗沟1328米、田间道路1518米、挡土墙336米、农桥5座及其他配套设施,全村2900多人受益。

  一幅幅田平整、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新画卷正徐徐展开。目前,全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2.63万亩,为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效保障。元月至8月,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亿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2元,同比增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