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守护学生成长
通山宝石中学老师徐纯湖
本报记者 柯常智

  徐纯湖现任教于通山县闯王镇宝石中学,“爱生如儿女,尊师像兄妹”是家长、同事对徐纯湖的评价。

  2006年,20岁的徐纯湖从通山一中毕业后,就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他从九年一贯制的下泉学校代课教师做起,以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一边教书一边参加大专函授学习,仅用4年时间就取得大专文凭和教师资格证,并于2013年顺利通过公开招考,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长期工作在偏远的富有中学、宝石中学等山区学校,为孩子们的学习成长默默奉献,成为倍受留守学生爱戴的“老师爸爸”。

  用耐心浇灌学生成长

  山区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学生。徐纯湖倾注爱心,弥补了孩子们缺失的亲情,给了孩子们一片健康成长的天空。

  徐纯湖有一个爱做家访的习惯,班上哪些孩子是孤儿,孩子的身体状况、家庭困难程度、离学校有多远等,都成了他当班主任以来必须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他为留守学生建立的信息档案和留守学生成长记录袋,成了他因人施策、跟踪管理教育学生的好帮手,每位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无不倾注着他的汗水与心血。

  芬芬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后来养父养母也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亡,她不得不回到年迈的奶奶身边,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芬芬的后顾之忧,徐纯湖主动到乡政府、县妇联和民政局反映情况,并联系富有爱心的企业老板,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激励她以感恩的力量发奋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在2012年考上了鄂南高中,2015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陈钢(化名)为了去网吧,把自家新买的电器低价售卖,一个学期逃学20多天,家长听之任之。徐纯湖在孩子逃学后多次四处奔找,并登门催促“麻木”的家长及时寻找……经过多次单独补课和课间交流,陈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在做出悔改承诺后又一次次食言。“当时很失望,但是对于留守孩子必须要有耐心,太过着急只会适得其反。”徐纯湖告诉记者,有一次外出寻找陈钢时,他的双脚被山坡上的刺划破,鲜血直流。这一次,陈钢沉默了,也开始醒悟了。201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鄂南高中,徐纯湖含泪笑了。

  用爱心弥补学生亲情

  “留守孩子在想什么?他们最渴望什么?”徐纯湖常常带着这样的疑问,深入留守学生家庭走访。在下泉村,徐纯湖见到班上的留守学生小龙(化名)时,他衣服宽大,似乎很久没洗了,正站在村道边张望。

  小龙流着泪对徐纯湖说:“爸爸妈妈到县城打工都两个月没回来了,是不要我了吗?”听着如此心碎的话语,徐纯湖心里久久不能平复。

  第二个周末,徐纯湖骑车来到县城,把衣着洁净的小龙带到他父母身边。在狭窄的出租房,小龙一家团聚了,徐纯湖却默默地离开。过了几周,徐纯湖又骑车送小龙去县城,就这样,徐纯湖成了小龙与父母之间见面的唯一纽带。

  徐纯湖深知留守孩子最渴望亲情,最渴望父母的爱。有一次,体育加试前,班里有一个学生没有运动服,一套运动服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算不上什么,但由于这个学生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又都在外面打工,因此一直没有跟爷爷奶奶提这件事情。于是,徐纯湖自掏腰包给学生买了一套,并告诉他说:“这是他爸爸妈妈托他买的,目的是希望他开开心心上‘战场’、考出好成绩。”收到这份“特别礼物”后,这位学生喜出望外、倍感温暖,一下子就通过了体育加试。

  徐纯湖就是这样,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中,惦记着他们的生活,关心着他们的成长,努力通过营造孩子与父母相见的机会,打电话提醒留守孩子的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学生们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每个孩子身上奋进的“太阳”。徐纯湖也因此成了留守学生的“父爱代理”,被家长们誉为是“留守学生的徐爸爸”。

  用恒心陶冶学生心灵

  老师是平凡的,父亲是平凡的,当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时,就会创造出一件件不平凡的事。多年的教学实践,让徐纯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留守学生成长的困惑大多源自心理因素,要解决他们的自卑、孤僻、内向等诸多问题,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留守学生可信赖的人。

  为此,上课的时候,徐纯湖激情澎湃地在黑板上挥洒出他那俊秀的字迹,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言;课下,他则经常坐在班里,陪着学生学习,跟孩子们谈心。

  “初中阶段的孩子很叛逆,需要‘对症下药’,耐心地开导。”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徐纯湖把班上的学生划分成三类,即:对后进生给以“偏爱”,让他们感到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对优等生予以“严爱”,防止“小缺点”酿成“大隐患”;对中等生施以“博爱”,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做好“功课”。

  邓计停同学是出去打工后再返校读书的学生,徐纯湖深知他之所以返回学校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于是便尝试着让他担任班长,鼓励他从做好“平凡事”开始,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调节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到一个月,邓计停不仅很快适应了学校生活,还成为了班上屈指可数的优等生,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前10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教17年来,徐纯湖硬是凭着永恒不变的耐心、爱心和恒心,使所任学科年年统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把一个个山区的留守学生“送出”大山:考入高中、考进大学,成为国家建设有用之才,自己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县“师德标兵”、全市“模范班主任”“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并光荣入选“南鄂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