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有大爱
——记市级文明家庭黄光普家庭
本报记者 黄柱 特约记者 李婷婷

  “他们祖孙三代5个人,都是好人、善良人,大人有素养、小孩有家教……”

  在咸安区浮山街道盘泗洲社区碧桂园小区,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对外乐于助人,对内互相尊重。

  邻居口中的他们,就是咸宁市级文明家庭黄光普一家。

  1 左邻右舍的好榜样

  黄光普是汀泗桥镇人,大学一毕业就和妻子去了宁波工作。有了孩子后,母亲一直在咸宁帮忙照顾小孩,父亲因无法割舍老家的田地仍在汀泗桥镇居住,经常两头跑。

  2014年,考虑到逐年老去的父母和孩子的成长教育,黄光普带着妻子回到咸宁。

  “他们一家人都特别好,小朋友也懂礼貌,我们都爱同他家打交道。”提起黄光普一家,左邻右舍都一致称赞。

  黄光普的父亲今年70岁了,是一位正直、公正的老人,因此被推荐为村里的财务监督人。从汀泗来城区时,他总会带来一些自家种的新鲜瓜果蔬菜,送给邻居们。

  黄光普的母亲也是一位热心人,在小区人缘很好。邻居家有事儿,能帮的她都会尽力帮忙。

  有种植农作物经验的她,常常主动去帮助邻居解决花草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平常送孙子上学的时候,她总会多备几个口罩,分发给那些忘带口罩的学生。

  “父母亲读书虽不多,却在无形中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他们待人真诚、大方,不计较。”黄光普在日常生活中,也总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在教育儿子的时候,黄光普夫妇总是以身作则。“比如不让儿子玩手机,我们自己在家就不玩。想让他看书,我们就陪他一起看。”黄光普妻子宋乔说,只有自己先做到了,才能说服孩子。在家中,一块展板上列着孩子当天的学习计划,安排得井井有条。

  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带上儿子回老家,帮助父亲做一些农活,让儿子从小体验一菜一饭的来之不易。

  “他干农活的时候不偷懒,不叫苦叫累,我们看着很欣慰。”黄光普说。

  在爷爷奶奶和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还在上小学的儿子黄奕辰获得了“五星少年”称号,成为左邻右舍眼里孩子们的好榜样。

  2 孤寡老人的贴心人

  去年秋冬之交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当大多数人都还在沉睡时,黄光普、宋乔夫妻俩叫醒了儿子黄奕辰。听说要去福利院看望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一下子就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一家人驱车来到福利院。

  一家三口将拎过来的牛奶、水果等送到了各个老人的房间里,并热情地聊起了家长里短。

  看见院子里有落叶,黄光普、宋乔拿起扫帚扫了起来,黄奕辰则在帮着一位老奶奶按摩小腿。看着眼前的一切,黄光普很欣慰。回想起第一次带孩子来福利院的事情,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两年前,黄光普第一次带着黄奕辰来到了福利院,黄奕辰说:“爸爸、妈妈,那些人都不讲卫生,看起来都好脏啊。”童言无忌的背后,黄光普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存在问题。

  “爸爸妈妈都会老去,到时候也是这样的,每个人都会老去,但你看爷爷奶奶们多可怜啊,他们没有孩子陪,也无法好好照顾自己了。”黄奕辰瞬间明白了什么,便上前拿来一块毛巾给其中一位奶奶洗了脸。

  黄光普说,带孩子进福利院,就是想让孩子们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敬老爱老。

  “每年,我们都会来福利院,给奶奶们送水果,牛奶。”黄奕辰说,他升入小学后才知道,爸爸、妈妈这也是在学雷锋。

  黄奕辰平时都会把父母给的零用钱、过年的压岁钱攒起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3 勤俭节约的新典范

  提到黄光普,附近居民经常说他“节俭得出名”。黄光普家庭是倡导节俭的典范,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

  在黄光普的影响下,妻子宋乔、儿子黄奕辰对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在黄光普的家中,10年前的老式桌椅家具摆放在客厅的一旁,被擦拭得干干净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如今生活条件提高了,但珍惜粮食是我对孩子们的基本要求。”在黄光普夫妇的教育下,黄奕辰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小朋友学会的第一首诗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自觉当起了光盘行动的“家庭监督员”。

  “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黄光普时常和家人说起这句话,家庭成员也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一次,黄光普一家三口在外面小饭馆吃饭,吃到快结束时,他发现还有几张餐巾纸没有用完,便顺手踹进了兜里,并告诫儿子黄奕辰说:“不能浪费一分钱,哪怕还剩一张纸也要带回去用。”

  黄光普的家庭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但这个用爱心编织起来的家庭,正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就是“文明家庭”的幸福写照。

  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家庭幸福和谐的前提。长辈的积极向善、言传身教,是对晚辈最好的教育。

  盘泗洲社区小区居民们都说,黄光普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用心用情使这个温馨小家幸福美满、其乐融融,真正诠释了“文明家庭”的真谛,传承和弘扬了新时代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