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奖励变成内驱力
本报记者 朱亚平

  孩子在家里如果表现好的话,很多父母表示,一般会根据孩子的喜好,送出玩具、衣服、美食等礼物;也有的父母称,开学前两天会让孩子玩个痛快。

  市实验小学老师陈涵持介绍,家长用好奖励这把双刃剑,便能让奖励变成内驱力,让孩子尽快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等好习惯。

  首先,初始奖励要及时。在孩子行为塑造的最初阶段,奖励一定要及时,要立刻给予孩子奖励。可以给他鼓鼓掌,夸他“会主动收拾玩具,真棒”,在行为记录本上给他贴一颗小星星等。关键是要立刻奖励。只有及时的奖励才能让孩子明白,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得到的奖励。同时,前期密集的奖励也能大大提升孩子的自信和做事的动力,从而起到塑造行为的目的。

  其次,奖励难度要升级。很多家长在奖励孩子时,之所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是因为他们只做对了第一点,却没做对第二点。奖励孩子时,起初,孩子要很容易就能拿到奖励,这是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等到孩子适应后,就要逐渐提升任务的难度,并且把持续的奖励转变为随机奖励。

  奖励内容也可以不断变换,从口头夸奖、鼓掌、小星星贴纸,变成带孩子出去玩,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玩特定的亲子游戏等。

  最后,家长不要用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奖励孩子。很多家长其实都在做着同样的事:一边指责孩子爱吃糖、爱玩手机,一边把这些当作奖励,来让孩子听话。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强化孩子的“坏行为、坏习惯”,让孩子更难改正。

  尽量把孩子喜欢,同时对他成长有益的内容当作奖励。比如前面提到的口头夸奖、亲子游戏、外出游玩、参观,以及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自由安排时间,决定去哪里玩),荣誉感(拍下做事的照片,给大家展示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