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推“共同缔造”的实践和探索
——以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为例
咸安区人大常委会党组

  2022年,咸安区明确黄荆塘村十一组为全区共同缔造示范点,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郑奇明为责任领导。在示范创建工作中,郑奇明同志根据黄荆塘村基础设施较好、村民相对集中的实际情况,在全区率先提出整村推进“共同缔造”试点。其后,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黄荆塘村试点工作全面铺开,产业布局有序推进,基层治理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受到省市相关领导的肯定和众多媒体的关注。

  一、黄荆塘村基本情况

  汀泗桥镇黄荆塘村系咸宁市咸安区首批茶叶专业村,是全市百公里茶叶走廊建设的重点村。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420户农户,总人口1904人。村内有人大代表3名,其中省人大代表1名,任村党总支书记;区人大代表1名,任三组组长;镇人大代表1名,任八组组长。黄荆塘村建有人大代表联络站,联络站进站人大代表24名,其中省人大代表1名,市人大代表3名,区人大代表2名,镇人大代表18名。

  二、主要做法

  为推进黄荆塘村“共同缔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势和独特功效,区人大常委会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抓手,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一)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成立“共同缔造”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郑奇明同志任组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汀泗桥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代表小组组长)任副组长,黄荆塘村党总支书记(黄荆塘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为领导小组专班成员。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责任分工,其中区人大常委会代工委负责以“代表行动”为载体,组织人大代表全面助力“共同缔造”;区人大财经委负责重点监督“共同缔造”以奖代补项目的落地、兑现;区人大社会委负责指导黄荆塘村及各村民小组建立规范完善的基层民主制度;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负责争取相关政策资金支持;汀泗桥镇人大负责适时作出在黄荆塘村开展“共同缔造”试点的决定,组织相关人大代表到黄荆塘村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视察等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黄荆塘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负责结合基层党建、党群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代表活动。

  (二)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全面掌握黄荆塘村的详实情况,郑奇明同志带领调研人员走遍全村16个村民小组,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及规划设计公司负责人、相关行业专家、人大代表深入各组走访、座谈,广泛听取村两委、各组组长以及广大村民对“共同缔造”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诉求(仅11组就召开了4次党员会议、5次群众代表会议),反复讨论各组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特色,认真谋划黄荆塘村的整体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区人大常委会将做大做强黄荆塘村经济列为试点工作重点,积极联系推荐金银花、陈皮柑等中药材种植行业专家、人大代表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到黄荆塘村实地考察调研,推动合作。

  (三)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深入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多次组织村委会成员、组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反复强调“共同缔造”不是大拆大建,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面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房前屋后的清洁卫生做起,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推荐村两委组织各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到向阳湖镇绿山村、贺胜桥镇万秀村等示范点参观交流学习。同时以广泛发动村民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目的,指导各组在第一时间制订规范的民主议事管理制度(村规民约),安排村民参与鸡场、鱼池、茶园、果园、基建、卫生等一项或多项公共事务管理,让所有村民都能在民主实践中找到位置,体现价值。

  (四)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区人大常委会邀请规划设计专家,深入调研黄荆塘村的发展优势和特点,结合全村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交通及产业等状况,提出发展规划建议,结合村两委意见,确定整村发展方向为集采摘、体验、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旅文化田园综合体,详细列出36项实事项目清单,交由各组村民集体表决通过。发展方向明确后,指导汀泗桥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在黄荆塘村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工作的决定,将试点工作依法转化为全镇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五)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区人大常委会以推动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口,迅速梳理走访调研形成的意见建议,并对36项实事清单进行责任分解。应由村组自行解决的,由村组按照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协商解决;村组无法解决的,通过区人大常委会交由相关单位按规定办理,或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对一时难以落实的事项,则交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头领办,适时推进。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专(工)委、汀泗桥镇代表小组相继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先后提出“关于对长青河道整治清淤的建议”“关于尽快恢复黄荆塘水库泵站和渠道功能暨开展全区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设备现状调研工作的建议”等18条意见建议,目前这些意见建议均已按规定交相关单位办理。

  三、工作成效

  在“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中,区人大常委会和黄荆塘村充分保障村民的权利,全面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意大家拿、办法大家想、事情大家做”,通过村民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和政府以奖代补等方式,村湾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有效推进。

  (一)组织架构健全。建立片区党支部,下辖党小组,每个党小组设若干党员中心户,构建村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村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架构。每个组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推选组长1名、组委会成员3名,同步推选监委会成员3名,形成“组委会+监委会”自治管理模式。

  (二)管理机制完善。通过召开支委会、党员会、组委会和村民大会,共同商议产业发展、资金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务,重要事项1户1票集体表决,真正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通过监事会监督事务落实和财务收支,相关情况及时公开,接受所有村民监督。每周组织一次家庭卫生大扫除,每月组织一次卫生大整治,月底进行检查、评比、奖惩,村民文明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村湾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产业支撑有力。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村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统一经营,股份分红,真正实现“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的目标。发展“林下”产业,在竹林和茶山散养竹林鸡;发展“水面”产业,建设精品水产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发展“山头”产业,建设有机茶园6500余亩,油茶、油菜、水果种植初具规模,另外拟在有机茶园套种陈皮柑1000亩,已组织人员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实地考察陈皮柑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情况。

  (四)群众热情高涨。党员每天带头打扫自家房前屋后,主动清扫村内公共区域道路。一批养殖、种植、销售、致富能手在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带动帮助更多村民发展致富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出资出力、投工投劳,积极投入村内道路硬化、池塘驳岸、古井修复、破旧房屋拆除等村湾建设和卫生整治活动,营造了昂扬向上的村风民风。如今的黄荆塘整洁而祥和,茶园成片,绿树成荫,稻禾连绵,瓜果飘香,?村庄错落有致,百姓安居乐业。三组、八组、十一组都在新建共享食堂、文化室和活动中心,以满足村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四、工作经验及启示

  “共同缔造”不仅是一项实践活动,更是一场思想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深刻变革。在试点工作中,区人大常委会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民主实践为“共同缔造”带来源动力。“共同缔造”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区人大常委会和黄荆塘村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所有公共事务最后都交由村民集体表决,切实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每个村民都能在公共事务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有序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要求。村民知道组织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懂得自己的切身利益和集体利益融合在一起,主人翁意识被全面激发,责任感全面增强,内生动力不断迸发。

  (二)群众参与为“共同缔造”带来战斗力。“共同缔造”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村民全面参与,民主才能实现。“共同缔造”启动后,黄荆塘村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村湾整治活动,办结了一批民生实事,村民看到切切实实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参与热情更加高涨。村民的全面参与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产业发展为“共同缔造”带来驱动力。“共同缔造”的难点在于可持续发展。黄荆塘村八组将土地流转到集体合作社,发展竹下养鸡和油茶、有机茶、油菜种植等,每年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所得收入三分之一用于村民分红,三分之一用于产业再投入,三分之一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三组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水产品养殖,集体经济逐渐做大。十一组根据村民意见栽种100亩高品质脆李,将于明年挂果。其他村民小组纷纷效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取得初步成效。

  (四)代表引领为“共同缔造”带来凝聚力。黄荆塘村“共同缔造”试点工作顺利推进,3名人大代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村党总支书记、省人大代表陈学友是当年村里先富起来的能人,也是黄荆塘村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黄荆塘村由一个贫困村实现蝶变,先后荣获“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湖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等称号。三组组长、区人大代表万大祥,关心困难学生,关爱残疾人,热心公益事业,乐于为村民排忧解难,他按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筹资拓宽了村湾道路,增加和改造了主道路路灯,全面改造了村湾厕所,引导村民对所有家禽进行圈养,对绿化带和清洁卫生区实行“门前三包”,将原本“脏、乱、差”的屋场打造成美丽村湾。八组组长、镇人大代表熊荣华,大公无私,以集体为家,无偿为集体合作社养鸡场提供技术服务,当选组长后缩减了自家鱼塘养殖规模,每年个人损失在1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领下,八组集体年收入从0元升至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600元变为3万元,而他每年仅从组里领取500元微薄报酬。

  (五)人大监督为“共同缔造”带来助推力。面对一些投资较大、村民难以自行解决的民生项目,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职能职责,组织人大代表实地视察调研,形成代表建议交相关部门办理,目前36项实事项目清单大部分已经办结。黄荆塘村十一组小游园建设项目,村民投工投劳,自发拆除了项目内破旧房屋及原有设施,清运了所有垃圾,区人大常委会协调区农业农村局给予安装路灯的支持,协调区经济发展集团公司给予设计规划及建设等方面支持,项目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