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
——读“经典”谈音乐养生
陈君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统称为九气为病,即情志致病。这句话说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相关。“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气散布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情志活动是五脏的气机活动的外在表现,当情志过激超出正常生理调控范围则可逆向影响气机活动,损伤五脏,气血、阴阳失调而变生百病。情绪包括喜、怒、思、悲、恐、惊、忧7大类,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黄帝内经》中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所以日常生活养生须调畅情志,保持心态平稳,修生养性才能延年益寿!

  世界万物相生相克,情志也一样。中医认为,情志病是不药而愈的。针对情志病,中医基本上采取了情志生克法,实际上就是利用五行相克原理,激发人体正性情绪以消减引起疾病的负性情绪,通过调理气机以达到治病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正常情况下,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隋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一、以悲制怒法:怒是肝的情志,悲是肺的情志,大怒使肝气太过,而金克木,所以用悲来制约肝。肝气平,怒也就可以平和了。

  二、以恐制喜法:喜是心的情志,心为火脏,恐是肾的情志,肾是水脏,水克火,所以大喜伤心时,就用肾水来克制心火。

  三、以怒制思法:因思念伤了脾,导致不想进食,用使他生气地办法可以改善这些症状。

  四、以喜制忧法:悲是肺的情志,喜是心的情志,如果因为悲伤了肺,让人不能从悲伤的低估中走出,就可以用让他高兴的办法来制约悲伤情绪,因为火克金,心属火,肺属金,所以喜能治忧。

  五、以思制恐法:恐惧伤了肾,可以采用增加思念的办法来治肾,因为脾属土,肾属水,土克水,所以思能制约恐。

  古人将把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俗称为五音,《灵枢·五音五味》把五音与五脏相配,五脏正音:脾与宫相应,宫调式乐曲特点是风格悠扬沉静,声漫而缓,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可以助脾健胃、消食化痰;肺与商相应,商调式乐曲特点是其旋律铿锵宏伟、高亢有力,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可以调节呼吸系统功能,除燥息怒,安宁人心;肝与角相应,角调式乐曲的特点是其旋律朝气蓬勃、亲切爽朗、兴发舒展,如暖流温心,清风入梦,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可以调达情志消解忧郁;心与徵相应,徵调式乐曲特点是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可以通调血脉,振奋精神;肾与羽相应,羽调式音乐特点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可以启迪心灵。

  根据五音中的某一音为主创作出的某一调式的旋律可归结为五调式。五调式根据五行五脏对应关系、同气相求原理可以用来调畅情志,以音治病。用此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音乐可颐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