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非遗焕发新活力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4月8日,一群通山游客组团来到咸安马桥记忆馆,青砖黛瓦中,游客们参观学习了麻塘镇氏风湿病祖传秘方马钱子,钱六姐的故事、鱼门拳、花灯、舞狮子、火龙、打糍粑、合菜面、风车、水车等23个国家、省市区级非遗文化项目,“活起来”的非遗文化正唤醒大家的乡愁记忆。

  游客们纷纷表示,这些“非遗”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从先民们那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共同的记忆,是我们民族的文脉和精神的家园。

  非遗的魅力在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传统所形成的非遗文化,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和内涵意义,它们无一不在向世人展示着其魅力所在,而非遗文化在传承保护中,早已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省级非遗项目《钱六姐故事》传承学校、国家级非遗项目《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传承基地,这里常年为学生传授非遗知识,通过和湖北科技学院的深度合作,开设咸宁山歌等非遗课程,实现了传统音乐进校园、剪纸进课堂。

  每年结合活动主题,咸安开展展演、展示、进高校活动,利用本地商业资源,开展传承人技艺展示、义诊惠民、传统手工艺比赛,同时依托特色非遗资源,结合电商平台,开展非遗产品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的“非遗购物”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通过引导和支持非遗传承人、企业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开发文化产业。镇氏风湿病的马钱子青方,生生川青砖茶,叶画、大幕工艺竹编、桂花酒、桂花糕点、桂花护肤品系列等,通过非遗集市,线上直播带货、会展多种渠道,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内涵的同时,拓展和丰富文旅产业业态,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和需求。如咸宁柏庄茶业有限公司于2019年在美国纽交所完成挂牌上市,年销售额逐年攀升。

  近年来,咸安区重普查、深挖掘、广申报、创品牌,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挖掘、整理、申报和保护咸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23年,咸安“非遗”名录共5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5项,市级14项,县级54项。同时成功申报国家级传承人1位、省级传承人3位,市级传承人18位,区级传承人17位。

  为挖掘咸安非遗文化,咸安组织专家和乡镇文化站逐村逐组普查,逐一进行项目归类,文字、影像资料整理,截至目前,共普查出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等非遗线索一千多条。

  咸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料档案,投入15万元建成特色数据库,编印了《桂乡遗风》威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拍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非遗纪录片,用画面呈现“非遗”的原真生态,用影像唤醒“非遗”的保护意识,投入10万元编印成咸安山歌集一千册。

  咸安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咸安山歌》《咸安中秋民俗——大屋雷祭月》拟申报为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目前,建立了国家非遗项目《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传承基地,省级非遗项目《钱六姐故事》走进中小学进行宣讲,使咸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振兴的抓手,更好地融入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