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业风正好,此时最相宜。
4月11日,咸宁竹产业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市竹产业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
全市竹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竹产业协会为何成立?竹产业协会将带来什么?连日来,记者前往竹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竹产业加工企业和竹基地采访。
现有竹类150余种,面积180万亩,占全省竹林资源的80%;全市竹类产品达600余种,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竹加工企业69家;中国地理标志商标赤壁竹笋、赤壁毛竹,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赤壁竹笋、崇阳雷竹等名声远扬……
咸宁竹资源丰富,是全国“楠竹之乡”,是湖北楠竹主产区。竹产业也是我市基地面积最大的林业特色产业。
近年来,我市将竹产业链纳入八大农业主导产业链重点打造,成立了市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并通过搭建科技研发平台、推进招商引资等方式,全力推动我市竹产业做大做强。
通过接续努力,咸宁竹产业产值逐步向着百亿大关的目标奋进,“做大做强竹产业”成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5大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事项之一,竹产业将纳入8大农业产业链重点打造。
竹子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发展。竹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在全面推进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征程中,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必将得到更大释放,竹产业发展红利也必将惠及更多群众。
今年初,咸宁市竹产业发展办公室调研组在《农村新报》上刊发的研究思考《咸宁竹产业如何再火起来》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文章分析了制约咸宁竹产业做大做强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竹产业链条不完善、大型龙头企业不多、科技创新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企业上下游缺少联动、企业抱团发展不够等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市委市政府和竹产业领导小组长期致力于解决竹产业发展中的掣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与竹农和市场主体面对面交流中,梳理出来竹产业发展“三盼”——
一盼学习交流。我市竹产业企业家务实、稳健、肯吃苦,但相对而言,也显得不够开放,不够协作。这个问题,大部分企业家已经有强烈的感觉,有热切的期望,盼望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二盼有序竞争。在我市竹产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现象,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既有观念带来的问题,更主要是缺少一个团队组织,缺乏对企业错位发展的协调和沟通。
三盼信息沟通。期盼政府的经济政策、发展思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个企业中来,企业的心愿、呼声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到政府中去。
解决“三盼”,咸宁市竹产业协会应运而生。
据介绍,竹产业协会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自愿奉献、共同提高”为宗旨成立,构建起“政府+企业+协会”的产业发展格局,搭起政企间、企业间的沟通桥梁。简而言之,就是让广大竹企、竹农联系更加紧密,大家“组团出海”合力打造创新型竹产业集群,为小微企业、代工企业向龙头企业、品牌企业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协会专设“顾问”岗位,邀请10余名省内外竹产业领域专家,为竹企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创新应用提供智力支持。
“让咸宁竹企业聚得更拢,竹品牌打得更响。”协会秘书长、湖北骏宁竹木制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章冰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