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父亲总是充当一个家庭顶梁柱的角色,是儿女们向上发展的阶梯和坚实的靠山。在古代有许多父亲,他们为儿女的成长费尽心血,用自己的人生智慧为儿女的发展掌舵导航,堪称暖父,他们独特的做法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郭子仪
授之以渔
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有一位将领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697—781年),他在为人处世与教育子女方面,堪称典范。他一生育有八子八女,为了教育好儿女费尽苦心,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暖心父亲。
作为父亲的郭子仪很用心也很细心,为了培养儿子们将来的参政能力,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就带他们上朝,让他们自幼就知道朝堂上的规矩,将来尽忠报国,护佑疆土。
郭子仪还很会利用实例来教育儿子们不要有私心。郭子仪家有个奶妈,一次这个奶妈的儿子犯了军纪,被郭子仪手下的一个军官按军法给处死了。他的几个儿子跑到郭子仪面前哭诉,说这个军官连他父亲的面子都不给,真是太不把郭家人放在眼里了。郭子仪听了,先是把儿子们教训了一顿:“你们只知道袒护自己家里的人,给家里人争面子,可不懂得敬重将士,维护军队的纪律,开口闭口离不开一个私字,真是没出息。”接着郭子仪对儿子们进行了一番开导说理,使儿子们明白了维护大局和无私的意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郭子仪更注重教会儿女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他利用自己一生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来启发教育儿女们,可谓是儿女们的人生导师,使他们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办法。
郭家王府前来拜访的人很多,其家人儿女从来不用回避。然而有一次例外,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家人儿女全部退下,自己正襟危坐,亲自为卢杞端茶倒水,接待这位相貌分外丑陋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问为啥,郭子仪说,“卢杞这个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你们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果然当上了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被他陷害的人不计其数,唯独郭家没有遭受卢杞的毒手,不能不说郭子仪防患于未然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也因此,郭子仪的儿女们遇事不惊,总能巧妙地渡过难关。其三儿子郭晞曾驻守邠州,协助邠州节度使白孝德防守吐蕃和回纥,曾沉着冷静地处理了一起突发事件。当时郭晞手下有17个士兵酗酒闹事,还拔刀刺伤了酒店主人,当地官员段秀实不徇情面,将这17个士兵就地正法,在郭晞的军营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军士们想杀掉段秀实,以出这口恶气。后来,段秀实更是带着一羸弱老兵,闯进郭晞的军营,当面教训他,“郭令公功劳盖世,人人敬仰,你作为他的儿子,却纵容士兵横行不法,胡作非为,这样下去,郭家的功名就全坏在你的手里啦!”面对此情此景,郭晞非常冷静,他诚恳地向段秀实道歉,并责令手下不准为难段秀实,还亲自设宴款待段秀实,留其在军营里过夜。在夜里,郭晞亲自为段秀实站岗放哨,保证段秀实的安全。
郭晞为将如此,这与郭子仪日常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
陈省华
严格家教
在宋代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家庭,其家长就是阆中人陈省华(939—1006年)。陈省华自己官至谏议大夫,他的三个儿子更是非常有名,尧叟、尧佐、尧咨各有作为,官位都超过了父亲。三兄弟都长于文学,也都工于书法。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教极为严格。
陈省华的家中养了几匹马,其中有一马性子很烈,难以驾驭,多次伤人。有一天,陈省华进马棚巡看,发现那匹烈马不见了,好生奇怪,就问马夫是不是拉出去调教了,马夫回答说:“是三官人把它卖给一位过路的商人了。”陈省华听了很不高兴,立即让人把陈尧咨找来,严斥道:“你身为天子近臣,手下的人尚不能制服这匹烈马,一个过路的商人怎么蓄养得住它,这不是嫁祸于人吗?你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说完,命人迅速将马追回,并对商人说明原因,将卖马的钱如数退还给商人。同时告诫家里人:今后就把这匹马一直养到死吧,不许再卖出去害人。陈省华的如此家教,是对儿子提出了更高层次的人格要求。
尽管陈尧叟三兄弟后来官至高位,但是他们回家之后,仍然都像平常人家的儿子一样伺候着父亲。每次有宾客来访,三兄弟都恭敬地伺立于陈省华身后。有些宾客官位在他们三兄弟之下,有的甚至是其直接的下属,自然都有些惶惶不安,坐一会儿就要走。陈省华笑道:“安心坐吧!在家里他们只不过是儿子辈罢了!”可见陈省华对儿子们的要求融到了日常生活中。
陈省华一家的成就,在宋代是十分耀眼的。早在宋初,一次宋太宗召见新科状元陈尧叟时,见他气宇轩昂,举止得体,非常高兴,就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宰相吕蒙正回答:“县令陈省华的儿子。”宋太宗立即下令让陈省华来觐见,并擢升他为太子中允。次年,又同时提拔陈省华、陈尧叟父子任掌文籍的秘书丞,并赐绯袍以示恩宠。对于陈省华的教子经,北宋重臣司马光也是赞叹不已:“三子接踵为将相,子孙繁衍,多以才能致美官,棋布中外,故当世称衣冠之盛者推陈氏”“天下皆以陈公教子为法,以陈氏世家为荣”。
由此可以看出,陈家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裘曰修
苛己宽人
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位叫裘曰修(1712—1773年)的官员,曾经做过主考官。他不但关心爱护科考举子,同时还能利用科举试题来教育影响儿子。
裘曰修,江西新建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水利专家。他幼年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乾隆四年(1739),27岁的裘曰修考取了进士,任庶吉士。此后裘曰修走上了仕途,从编修干起,先后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
裘曰修在任礼部尚书时,曾任主持复核会试的主考官。在复核到某省一位考生的试卷时,众考官发现该卷内有“社稷镇公子”一语。当时,在场的人都认为这是该考生自己杜撰出来讥讽朝廷的,不但不能录取,还主张要追究他的责任。对于这句话,裘曰修感觉有些熟悉,虽然知道有出处,但又一时想不出到底出自哪一本书。他深知举子们十年寒窗苦十分不容易,轻易下结论就会毁了一个举子的一生,于是他便劝各位考官暂时不要声张,待他回家查阅资料,弄清情况以后再说。
回家之后,裘曰修顾不上休息,立即查阅各种图书资料。因为没有目标,翻了几本书之后,还是没能找到那句话。正巧,任翰林院编修的儿子裘麟从外面回来,于是,裘曰修便问裘麟“社稷镇公子”的出处。裘麟也是饱读诗书的好学之人,但他一时也想不起其出处,因为怕父亲责备自己学识浅薄,便信口胡诌,说大约出自《国语》。见儿子说得不够肯定,裘曰修又追问他确定吗?裘麟话已出口,不便更改,只好硬着头皮肯定说是出自《国语》。裘曰修信以为真,又加上政务繁忙,因此也没来得及去核对《国语》原书。第二天上班时,裘曰修就告诉了其他考官这句话出自《国语》。因为有了出处,不是那位考生杜撰的,就没有追责的必要了。看着那位考生免于追究,裘曰修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几天后,裘曰修因其他用途阅读《左传》时,偶然在其中发现了“社稷镇公子”这句话,他意识到儿子可能欺骗了自己。谨慎起见,裘曰修又将《国语》从头到尾查阅了一遍,果然没有这句话,显然是儿子撒了谎。裘曰修对儿子这种不懂装懂的态度非常生气,等到裘麟回家后,裘曰修立即把他叫到面前,喝令他跪下,并以圣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训斥儿子,斥问他为何不遵守圣言,不懂装懂?裘麟被训斥得面红耳赤,连声称错,深深自责,并表示今后再也不做这种糊涂事,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这件事给裘麟的教训极为深刻,从此,他牢记父亲的教诲,并以父亲为榜样,严谨治学,学问大有长进。后来有人就此称赞裘曰修,说他“课子之严,待士之宽,一举而两善备焉”。
如此看来,裘曰修的为人属于那种待人极为宽厚、家教却甚严的类型。
正因为有了这些父亲的人生引导和严格教导,他们的儿女们才取得了很多成就。为父如斯,感人至深,古代暖父们的做法,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