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通城县关刀镇台源村,春意萌发。15日,在乡村振兴车间内,村民们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工序。
“家门口有这么好的工作,多亏咱们村的大恩人!”村民们嘴里念叨的,正是通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台源村的“第一书记”傅楚舒。一件件用心用情的帮扶实事,让他走进了村民的心坎里。他用一双“铁脚板”丈量乡村振兴路,一副“铁肩膀”守护万家灯火情。
A 支部建设“带头人”
2021年8月,曾在通城县大坪乡下畈村担任过十年“第一书记”的傅楚舒,继续申请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到台源村走马上任。那年,他51岁。
有人说:楚哥,你都驻村十年了,还没在穷地方待够啊?回来吧。
有人说:老傅,还有小十年就退休了,在局里混时间多好?别去了。
还有人质疑:你莫不是想躲到村里去玩啊?
……
傅楚舒一笑置之。“选派我作‘第一书记’,既是组织上对我人格的信任,也是领导对我能力的肯定。”傅楚舒说。
吃透村情是第一步。上任伊始,正值酷暑,傅楚舒和村两委成员一起,骑着电动车挨家挨户到困难群众家去。
在入户走访中,由于身患糖尿病足,傅楚舒的脚磨破了皮,溃烂不堪,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村民把傅楚舒送到县医院,治疗还不到3天,他就躺不住了——独自出院,回到台源村,投入到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
乡村振兴,党建工作放在首位。驻台源村以来,傅楚舒通过开展各类集体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村‘两委’会以前缺少会议记录,会议决议有时候得不到落实。傅书记来了以后,帮我们理顺会议制度。”台源村党支部书记汪洋说,在傅楚舒的带领下,村里党建各项规章制度迅速完善,各项工作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这是傅楚舒常记心间的话。去年,他所驻村党支部被通城县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工作组。
B 产业发展“带路人”
村子如何长远发展?村民如何致富安康?夜深人静时,这些念头久久萦绕在傅楚舒的脑海。
台源村没有集体产业,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是名副其实的“薄弱村”。
产业振兴,落脚点是让村民增收致富,而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傅楚舒深入考察土壤环境,多次召开党员和村民会议,四处串门子、找点子。
最终,村里决定改造老油茶基地,成立红台药材种植合作社,建设药材套种油茶基地。通过村委会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承包土地50余亩,引进优良品种。
目前,基地已进入栽种苗圃阶段,建成后亩产可为村民增加万元以上收入。
傅楚舒留意到,台源村在外做生意、工作的能人不少,于是想方设法吸引他们回乡创业。“他们已经积累了资金、经验和人脉,眼界高、能力强。”傅楚舒说。
2021年,村民万祖兵回乡创业,投入100万元建设乡村振兴车间,购置设备,生产手机数据线。
这间乡村振兴车间用工优先考虑脱贫户,让当地群众实现“零距离就业”,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年产值30万元。
如今,在傅楚舒的牵线下,万祖兵的电子厂与通城县工业园区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保证了车间订单数量的持续稳定。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仅让我脱了贫,还有了就近就业机会,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村民黄敏激动地说。
傅楚舒说,脱贫户有了稳定的工作,大伙儿增收致富就有希望。
C 农副产品“带货人”
在台源村村委会,记者看到了一本红色封面的消费帮扶台账,每一页都写得满满当当——有购物时间、农户姓名、农产品销售明细和购买人姓名、联系方式,少的一笔几十元,多的有几千元。
“这不到整个销量的十分之一。建立‘联农带农农副产品购销群’仅月余,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390多万元。”傅楚舒说。
“天太热了,傅大哥,您先坐下来喝口水,西瓜等下再送也来得及!”去年8月,气温高达40℃,傅楚舒却骑着小三轮奔走在“送货”的路上。
原来,傅楚舒发现钰泉山采摘园20多万斤西瓜找不到销路。
“采摘园里就业的多是些脱贫户,吃西瓜的季节马上就要过了,我们不能让村民‘颗粒无收’。”情况紧急,傅楚舒立即联系县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对采摘园的西瓜进行质量评估。
在确保品质优良后,傅楚舒又发动朋友圈、通城县联农带农农副产品销售群进行推销,四处联系商户采购西瓜。短短两天,20多万斤西瓜全部被订购完。
订单有了,怎么以最快的速度将西瓜采摘下来、送出去呢?傅楚舒决定帮忙摘瓜。
天未亮,傅楚舒就带领当地50多名党员干部和农户一起走进瓜田。顾不上酷暑热浪,一行人忙得热火朝天。
经过大半天的努力,第一个大订单采摘到位。傅楚舒一刻也没有停歇,头顶烈日,继续运送西瓜。
采摘园的20多万斤西瓜全销出去了,村民竖起大拇指赞扬老傅是“最佳农产品带货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傅楚舒说,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是他最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