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 春盘中的长生佳蔬

  “一月葱,二月韭。”农历二月,一场春雨过后,韭菜经过一整个冬季的厚积薄发,带着满满的春意破土而出。那翠绿的细叶、洁白的根茎、鲜嫩的模样和清香的气息,煞是惹人喜爱。古有天子“献羔祭韭”、杜甫“夜雨剪春韭”,今有谷爱凌“温韭战滑雄”。三千多年来,韭菜是当之无愧的国民蔬菜,既俘获了国人的肠胃,也寄托着国人丰富的情感。

  1 三千年的祭品担当

  韭菜原产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蔬菜之一。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从字形上看,“韭”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最下面的一长横,代表平坦的土地;中间两竖和每竖上附加的三小横,正是形象地体现了韭菜叶部向四外张开的披离状态。人们据此推测,很可能在4000多年前的商朝,华夏儿女已经认识韭菜并开始栽培这种蔬菜了。

  由于名字起得好,又具有根系发达、剪而复生的特点,韭菜被我们的老祖宗赋予了欣欣向荣、丰本、长久的象征意义。从先秦至清朝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韭菜始终是我国国家典礼和宗族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祭品。它频繁出现在祭日月、祭社稷、祭风雨雷电和宗庙祭祀等各种隆重场合。而从魏晋至明朝,韭菜则是新人婚礼上的必备品——新郎、新娘在拜天地时要同食韭菜,寓意长长久久、血脉兴盛。

  先秦时期,应用于祭祀礼仪中的韭分为两种形式:第一,以鲜韭的形式祭荐给天神、祖先尝鲜。《诗经·豳(音bīn)风·七月》记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意思是在周代历法的四月,要献上羊羔和韭菜。此时祭祀的主要是掌管冰与水的司寒神。祭祀时,鲜韭菜并不是单独出现在祭坛上,而是与鸡蛋、猪肉搭配成菜肴祭献。《礼记·内则》中说:“豚,春用韭,秋用蓼。”意思是在使用猪肉祭祀时,春祭搭配韭菜,秋季搭配蓼菜。《礼记·王制》记载:“庶人春荐韭……韭以卵。”中国古代有使用当季时新蔬菜孝敬天神、祖先的传统,称之为荐新礼。“荐韭”就是在荐新礼中使用韭菜,“卵”则指鸡蛋。对于不容易获得猪肉的庶民百姓来说,用新鲜美味的韭菜炒鸡蛋祭祀祖先,足以彰显心意之诚。而宋代的《礼记集说》则告诉人们,之所以“韭以卵”,不光是因为二者搭配味道鲜美,更深一层的原因是韭菜温和的特性属阳,鸡蛋属阴,二者搭配,取阴阳相合之意,体现了古代的礼仪规范。

  鲜韭菜虽好,却不易保存,于是祭祀礼仪中韭的第二种形式出现了——以“韭菹(音zū)”的形态盛放在“豆”这种容器中,出现在祭礼之上。所谓“菹”,就是利用乳酸发酵加工保存蔬菜,类似于制作酸菜、泡菜的方法。这种烹饪方法在我国出现很早,《诗经·小雅·信南山》中就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记载。《说文解字》中明确提出,“菹者,酸菜也”。“菹”的字形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制作工艺——上面是草字头,表示新鲜的瓜果蔬菜;下面的三点水表示含乳酸菌的盐渍水;旁边的“且”字表示容器里面装满蔬菜。当和煦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纷纷以韭祭祀,这种礼俗在后世一路延续下来。

  2 宜荤宜素的百搭美食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韭菜之所以能长期稳定地获得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它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密不可分。餐桌上,宜荤宜素的韭菜“朋友圈”很广,既能单独成馔,又十分百搭;既是蔬菜,又是调味品。从古至今,富有地方特色的韭菜美食不胜枚举,文人墨客都对此赞不绝口。

  先秦时期,人们常吃的蔬菜是“葵、韭、藿、蕹、葱”五种。南齐名士周颙隐居钟山时,以种菜为乐。文惠太子问他,菜食何味最胜?他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菘”就是白菜。在古人眼中,刚刚破土而出的韭菜和经历秋霜之后的大白菜,是最美味的蔬菜。我们春天常吃的春卷或春饼里都有韭菜,这些吃食是由古代的春盘演化而来。春盘也叫五辛盘,装的是葱、蒜、韭、蓼、芥这五种有辛辣味道的菜品。吃五辛盘有助于驱除寒气,助阳气生发。五辛盘最初在春节时吃,唐代改为立春节气时吃。诗圣杜甫的《立春》有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北方人涮火锅、汆白肉时常用的韭菜花,早在元代已经出现。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腌韭花的过程:“取花半结子时,摘去蒂,每斤用盐三两,同捣烂纳瓷器中。”意思是摘取韭菜幼嫩花茎为主材,捣烂后腌制成酱。更不用提国民美食韭菜合子了,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写下了详细做法:“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

  杜甫《赠卫八处士》中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春雨淅沥的夜晚,老友久别重逢,主人披蓑戴笠,到菜地里割来几把头刀韭菜,烹煮黄粱聊作新炊。虽是粗茶淡饭,却是情真意切,主宾开怀畅饮,吃得齿颊生香,真是令人神往。可以想象,杜甫一生坎坷,饱经离乱,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小米饭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叙旧的一夜,对于他来说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

  眼下正是韭菜在全国各地大量上市的季节。南方人会用鲜嫩的春笋、豆芽、韭菜并着小河虾一起做菜,把春的味道烹制到餐盘里。福建、台湾的沙茶干面和贡丸汤,陕西、甘肃等地的酸汤面,都少不了一把翠绿的韭菜叶。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来说,韭菜最能激发海鲜的味道,韭菜炒蛤蜊、鱿鱼、蛏子,是祖辈传承下来的食谱。韭菜炒花枝更是对海味的经典表达。广东潮汕地区的人们,春天有一种风味小吃——猪油煎菜粿,其主料就是香喷喷的黏米面和水灵脆嫩的韭菜。

  据现代分析测定,韭菜营养丰富,每100克含蛋白质2.4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4.6克,膳食纤维1.4克,胡萝卜素3.5毫克。韭菜中的矿物质钙、铁、磷等含量高,维生素A的含量也不低。中医认为,韭菜和韭菜籽性温、味辛,具有温中壮阳、行气散血、解毒消炎等功效。韭菜可以养肝,增强脾胃之气,被誉为养肝第一美食。

  韭菜固然营养丰富,但也并非吃得越多越好。韭菜的粗纤维较多,不易消化吸收,所以一次不能吃太多,否则容易腹泻。在民间,韭菜被俗称为“穿肠草”,说的就是韭菜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刺激肠璧,促进肠胃蠕动,吃多了会引起腹泻。俗话说韭菜“春吃则香,夏吃则臭”,说的是夏天温度上升后,韭菜中所含的硫化物的比例提高,味道就会变得非常臭。虽然现在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温室大棚培育出的韭菜,但还是经过一个冬天厚积薄发的春韭的营养价值最高。

  3 宋代人人种韭菜

  韭菜成为国民蔬菜的另一大原因,是它分布极广且易于栽培。东至东南沿海各省市,西至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南至云南、海南等地,北至黑龙江、内蒙古,神州大地上,随处可见韭菜的身影。

  中国人栽培韭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就记载:“(正月)囿有韭。”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一篇中提到“冬葵温韮”,“韮”是“韭”字的变体,说的是冬天种植在温室里的葵菜和韭菜,这是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温室种植蔬菜的重要史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说明西汉时期,韭菜已经是人们喜食的蔬菜,而且栽培非常普遍。

  北魏时期,贾思勰在所撰《齐民要术》中,更是从选种、播种、治畦与肥水管理、收割方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韭菜栽培技术,并引用了农谚“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因为宋代以前,韭和葵曾是社会各阶层人士日常饮食中最为主要的两种蔬菜。贾思勰详细描述了如何收割韭菜:“高数寸剪之。初种,岁止一剪……韭高三寸便剪之,剪如葱法。一岁之中,不过五剪。每剪,杷耧、下水、加粪,悉如初。收子者,一剪即留之。”之所以“日中不剪韭”,主要是为了避免日光暴晒,这样剪下来的韭菜才鲜嫩可口。“初种,岁止一剪”至今在韭菜育苗中仍然沿用,为的是更好地培养根茎营养,为来年高产打下基础。

  宋代文豪苏东坡曾留下“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句。这里的“黄韭”,就是韭菜在避光下栽培出的韭黄。因为生长在黑暗中的韭菜不能合成叶绿素,叶子就变成了黄色。栽种时,将韭菜种在很深的菜畦或地窖里,上面覆盖马粪遮光保温,经过一个冬天,长出的韭黄软嫩鲜美,颇受人们青睐。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古代冬春季节市场蔬菜供应,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韭黄在宋代的普及并非偶然。宋人十分重视种韭菜,国家甚至下了一道法令:“男女十岁以上,种韭一畦,阔一步,长十步,乏井者,邻伍为凿之。”凡十岁以上,不论男女都得种韭菜,而且还消除了人们种韭菜的顾虑:没有井浇韭菜田的,左邻右舍要帮忙凿井。宋代对种韭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植物学分类上,韭菜是百合科葱属植物,它的兄弟姐妹包括葱、洋葱、大蒜等。经过数千年的栽培,中国韭菜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从形态上可分为宽叶韭与细叶韭,耐寒的宽叶韭多在北方栽培,叶宽软色淡绿,纤维少品质优,耐热的细叶韭多在南方栽培,叶片狭长色泽深绿,纤维较多富有香味。目前,我国的河北、河南和山东是韭菜最大的种植区。

  韭菜于9世纪传入东亚和南亚各国,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人们都吃韭菜。德国、荷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有野韭菜。野韭菜的中文名是熊葱,因为熊喜食而得名。熊葱的叶子短而宽,长相跟中国韭菜大不相同,味道却十分相似。有些欧洲人会将其涂抹奶油后生吃。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