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要善于用评论引导舆论
——以湖北《咸宁日报》“香城时评”栏目为例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柯常智 吴晓莹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体现着党报的思想引导力。

  翻阅2022年1月至5月《咸宁日报》“香城时评”栏目推出的44篇评论文章,笔者认为,该栏目最显著的特点是,坚持以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针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旗帜鲜明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反映人民心声,起到了拨云见日、正确引导舆论的定向定调定神作用。

  一、注重时效性,及时准确传递正能量

  时评是对新闻事件的及时点评,必须求“快”。时过境迁,再好的新闻也成陈词。为增强时效性,“香城时评”栏目本着“抢发第一声,敢发第一论”的报道原则,对重要新闻事件以最快速度发表评论,以最强声音掌握话语权、传递正能量。

  2月7日是节后上班第一天,恰遇虎年新春首场大雪。当天,市区100多家单位组织2000余名党员志愿者参加除雪洁城活动的消息经《咸宁日报》刊发后,“香城时评”栏目第二天便推出评论《一场大雪照亮可贵的公德意识》,起到了对标明向、鼓劲增力的作用。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咸宁日报》“香城时评”栏目当天推出评论《文明城市要多一点书香气》。文章指出:“客观地说,目前我们城市的读书氛围还很不够,在读书方面存在着家庭藏书少、闭门读书少、跑图书馆少、公益读书活动少等‘四少’问题。书香的浓度配不上‘香城’的雅称”,这些新颖、鲜活的文字和观点,让人过目难忘、字字珠玑。

  二、注重思想性,有力有效阐释政策主张

  撰写新闻评论少不了要配合上级精神,少不了要阐释领导的观点。这既是宣传的需要,也是党报应有的责任担当。但《咸宁日报》“香城时评”栏目推出的评论,并不是照搬领导观点、照抄领导讲话来进行论述和阐释,而是深入浅出阐明观点,达到既通俗易懂、又好读耐读的功效。

  今年一开年,《咸宁日报》“香城时评”栏目围绕省、市委领导倡导的“拼、抢、实”精神推出的“奋力实现开门红”系列评论,分别以《铆足“拼”的干劲》《专注“抢”的状态》和《务求“实”的作风》为题,对“拼、抢、实”精神进行阐述,但却没有一处直接使用领导讲话,而是用人人皆知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其中,阐述什么是“拼搏”干劲时,文章写道:“北京冬奥会上,那些在冰雪上摘金夺银的运动健儿们,他们全力以赴、顽强坚韧、险中求胜,用最酷的方式展示了‘拼搏’之美。今年春节期间,我市一大批企业坚持不停产、不打烊。许多工人甘愿放弃休假,选择‘在岗过年’,他们同样用行动诠释了‘拼搏’精神。”这种提炼和解读,不仅非常及时有效,而且很有说服力。

  三、注重针对性,给人启迪催人警醒

  时评写作如同医生诊病,要拿得住脉、看得准病,做到对症下药,显示针对性和指导性。“香城时评”栏目力求每一篇时评做到有的放矢,让读者在阅读中有所启迪,有所警醒。

  如2月11日,“香城时评”栏目推出的评论《“春风行动”还需精准施策》,就是一篇体现“问题意识”的佳作。作者以本人在“春风行动”活动现场了解到的求职者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现象为由头,从用工企业与求职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等不能满足求职者愿望、求职者缺少必备的职业技能等三个方面着笔,就如何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进行论证,强调要“站在用工企业和求职者双方的角度,通过精准对接、精准定制、精准服务,着力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的‘两难’问题。”此文“题”到妙处,恰到好处。既是价值引导,也是目标暗示。

  四、注重建设性,以舆论监督促成问题解决

  在舆论监督中,“香城时评”不以单纯曝光为目的,而是注重舆论监督的建设性,通过大胆指出问题、推动问题解决,进而发挥评论的旗帜引领作用。

  如《咸宁日报》结合市区金泉湾小区脏乱差问题,于5月11日起,分别以《金泉湾小区:脏!乱!差!》《金泉湾小区治理难在哪里?》《金泉湾小区出路何在?》为题,连续3天进行专题报道后,第四天就在“香城时评”栏目配发时评《治理“金泉湾小区脏乱差”——谁来当问题终结者?》,一针见血指出 ,“造成‘金泉湾小区脏乱差’的原因,表面看来是物业不给力、居民心不齐等问题,其实在根源上,是相关部门不作为,也就是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没有尽到应有职责,没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从而督促有关部门迅速拿出整改方案,推动有关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咸宁日报》的实践表明,只要认真谋划、持之以恒,坚持把凝神聚力、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做好新闻评论工作、做出新闻评论实效。

  (原载《中国地市报人》杂志2022年8月增刊号,本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