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女孩积极参与“一对一”助学
点亮贫困学子求学路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婉莹

  “(我)从小就是个孤儿,只有跟奶奶相依为命……我会拿一些(叔叔阿姨的资助款)给奶奶买鞋和买药治病,一些用来买学习用品……(我)长大也要像叔叔阿姨们一样帮助更多的人。”9月27日,志愿者朱丹说,每每看到孩子们从远方寄来的信,心中总会涌起一阵阵暖意,感觉这些年的付出很值得。

  朱丹是我市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本职工作是一名街舞老师。

  据悉,除了平时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她还把教授街舞所得收入一部分用于资助贫困的孩子。

  “早在2008年的时候,汶川地震给我们同胞带来的创伤深深震撼了我,从那时起我便萌发要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什么的念头。”朱丹说,她大学时期便加入到学校的“青年志愿服务队”,参加线上志愿服务项目,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的志愿服务之路。

  2018年,她加入了家乡咸宁的志愿服务组织,在此期间她和同伴们去到咸安、马桥、双溪、通山、崇阳县山岭乡村,了解到很多孩子家庭条件困难,父母因多种因素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无固定收入,孩子上学条件、生活条件受限。

  2019年5月,在她和杭州一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一对一助学”项目在咸宁落地,为咸宁地区的孩子们点亮求学路。

  因长期坚持做公益,她结实了一群“十分忠实”的爱心人士,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一个共同的愿景团结在一个“群”。在这个由网络连接的群里,他们能够了解到有哪些孩子需要帮助,会无私地伸出援手,“一对一”帮助孩子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据统计,在咸宁,通过走访、核实、审核、反馈及落实,“一对一”助学项目成效显著:百余人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次数500余次,助学款及生活物资捐助逾20万元。目前,已持续帮助咸安区大幕、双溪、马桥、桂花,通山县,崇阳县等地56名儿童改善现有困境。

  朱丹“一对一”的助学对象,是一名远在云南的小男孩。两年多过去了,在她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帮助下,小男孩从孤独腼腆变得活泼开朗了起来,身体看起来也比过去健康强壮了许多。

  “去年我还去看过他一次,他已经读三年级了,变得快乐了许多。”谈到远在他乡的小男孩,朱丹很是欣慰。

  “一旦做了公益这件事,是没办法停下来的。”朱丹说在做志愿服务的这些年里,经历了太多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朱丹回忆,前些年在去云南马关县做“免费午餐”项目即将离开时,一名受助的十来岁小男孩没来得急向志愿者告别。

  于是,小男孩怀抱奶奶从山里采的新鲜野果一路小跑,追着远去的车辆想表达感谢,十多分钟不肯停下,直到车上的志愿者们发现了他……

  在通山厦铺镇,受助的六年级小男孩尽管家中一贫如洗,尽管生活不尽人意,但他的理想却是“长大后要当兵”,能像电视中那些军人一样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他们帮助。

  这些事情总会在朱丹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而她结识的那些爱心人士尽管很多都未曾谋面,但都会无条件地信任朱丹,通过她将资助款转给需要的孩子。

  在孩子和爱心人士中间,朱丹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让孩子不因贫失学。

  “我们的星球是圆的,我始终相信给出的糖果,最终还是会回到我们手上。”朱丹说,在公益路上磨砺了性格,内心变得充盈,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进来,改变自己,影响他人,为更多孩子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