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一年级新生们都会迎来“新生入学适应期”。
孩子们如何融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环境?连日来,记者走访城区学校,体验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新环境带来的新感受。
丰富课程的趣味性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报到日见到的大舞台?以后你们也有机会在这里表演”“要好好记住到垃圾桶的路线哦,打扫后你们需要把垃圾送到这里……”9月6日上午,咸安区马桥镇小学的新生怀着好奇,跟随班主任在校园进行了第一次班级游园,这是学校每年新生入学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今年,马桥小学一年级开设3个班级,共122名新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学校与往年一样,继续在新生入学后开展为期一周的幼小衔接课程。
该课程涉及校园日常生活,由各班班主任主导、副班主任等协助开展,不仅带领新生认识新校园,还开展垃圾分类、课堂常规课间行为规范、文明如厕教育等。
当老师带着班上学生一一解锁厕所、饮水间等校园地图时,一(1)班的教室里则响起了整齐、响亮的《课前准备歌》及上课口令,老师正通过歌曲、口令的方式,让新生们熟悉课前准备规范,并一一纠正新生的坐姿体态。
学校一间教室正在上音乐课,老师正声情并茂地为一年级孩子授课,孩子们积极举手,课堂气氛活跃。
“一年级的音乐课程,以游戏化和生活化为主,不仅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调动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课堂奖励的方法上,老师以同学个人积分形式,给孩子颁发表扬信、小礼物等方式,提高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孩子从幼儿园迈入小学,难免会有点陌生。在入学适应期,学校从环境、课程、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幼小衔接,让孩子们尽快渡过适应期。”马桥镇小学校长余又佳说,新学期的幼小衔接工作也有了很多改变。比如,环境上,一年级教室布置地更加童趣化;课程上,老师们从游戏方式切入,让孩子感受课堂趣味性。
让好习惯陪伴成长
“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9月6日上午,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玉泉校区101班教室里,班主任余昀将教室布置一新,正在做上课坐姿训练。
记者注意到,教室后面的文化墙还保留着之前班级的文化痕迹,早到的孩子被这些手抄报、优秀书法作品所吸引。
“暂时保留这些作品,也是为了增加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热情。”余昀介绍,同时为了增加仪式感,给每个孩子的新书用彩带包扎,并绑上了气球。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开学初,学校主要培养孩子们在学习坐姿、课堂发言、排队等行为习惯的养成。
“与以往的一年级课程相比,今年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110班班主任苏幸艺说,新学期,学校组织教师岗位培训,强调要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贯穿到学生的每日学习生活中,让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小学。
苏老师说,开学两周多,经过这段时间的强化培养,孩子们在上下学排队、整理书包、时间观念养成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引导孩子们从文明礼仪、独立整理书包、与同学合作协作等方面加强学习,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据悉,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一年级适应课程从学生报到起一直延续至开学后,从入学准备、生活准备、心理准备、学习准备和环境布置各方面入手,让孩子们快速进入小学生角色。
缓解焦虑静待花开
入学适应期,孩子需要学,家长也需要学。
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谭璐说,教育部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作为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要静待花开。
“6岁的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更需要鼓励。对于孩子的学习而言,并不取决于孩子先天的智商差异,而是后天培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谭璐说,小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所以孩子们需要提升自己的抗压力、独立性和自主性。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地向长辈求助,要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
因此,需要调整心态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期望,给孩子真正有用的支持。不要一次性给孩子超过他能力范围的要求,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努力过程的价值。
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来说,开学前后要帮助孩子做好心理上、态度上和行为习惯上三方面的准备,坚持做到“四个一”,即“问一问”,孩子回家之后要多问问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哪些事,关注孩子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感受,及时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看一看”,通过查看孩子的课本和书写内容,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提一提”,了解孩子是否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练一练”,老师布置的劳动、运动等任务,让孩子主导着练。
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幼儿期自发的学习环境将转换成分科学习,受教师主导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孩子们需要适应规律性的作息。
谭璐建议,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识字量和阅读兴趣,要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多让孩子完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儿,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