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我市“蟾宫折桂”大学生认养古桂花树活动中,31名准大学生和集体代表领到了“古桂认养证书”。
考入北京大学的鄂南高中学子吴润民深情告白:为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贡献力量,咸宁学子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咸宁高中毕业生家长汪明胜主动认捐1000元,以实际行动支持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今年7月,我市古桂认养平台开放,很快迎来202名学子、22个集体踊跃报名。从“谢师宴”遇冷到“认养风”爆火,背后折射出一个“美丽关键词”——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咸安区委书记顾兴旺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咸安作为首善之区的任务,就是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先行区。
绿色为基
“建”“保”并举放大生态优势
从马桥镇出发,沿s33咸通高速一路行至桂花镇,再经S208省道抵达桂花源风景区,沿途一片盎然绿意。
来自武汉的摩旅爱好者谭涛近四年间多次自驾咸宁,次次都有不一样的发现:“上次来,发现裸露的矿山重新复绿;这次来,高速口两侧粗壮的桂花树朝我‘招手’,非常别致!”
官埠桥镇原乡大道项目在推进中意外“遭遇”8株古树,为此,项目各方决定“不打扰这场美丽邂逅”,耗费巨大精力,将道路重新规划设计,平移20余米。
别致源于匠心。除了门户通道“线”的绿化,咸安同样致力于“点”的打造。
截至目前,城区已建成17个“口袋公园”,未来三年还将新增15个;大洲湖湿地、向阳湖湿地、龙潭湿地相继建成;青龙山公园、十六潭公园、潜山森林公园、孝子山公园、双龙山公园组团“增绿”。
放大生态优势,除了建设,还离不开保护。
2014年,咸安划定2万亩天然林保护示范区,以每亩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通过发放“生态红包”的形式,为发展存入“本金”,为未来积攒“利息”,成为全省首创。至今8年来,示范区面积增至5万亩,累计投入1800万元。
2020年,咸安以“考核核心区”的身份,一举助力我市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检。
1个全国森林文化小镇、3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国家级生态文化村、60余个省级绿色示范村……翻看近些年的“成绩单”,无不展示出先行区的风采,俨然一座点、线、面结合的“全域大公园”。
产业为魂
念山水经打生态牌走特色路
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先行区,不是不要发展,而是立足“全域大公园”,用好绿色基底,念“山水经”,打“生态牌”,走“特色路”。
具体来说,就是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汀泗桥镇黄荆塘村是咸安首批茶叶专业村,拥有超过6000亩的茶园,全村85%以上的农户参与茶叶种植。
随着“四好农村路”修进黄荆塘,游客进来了,农产品出去了,茶园+路,直接变身“赏花品茗”“诗意田园”农业综合体。其中黄荆塘8组雷家庄,仅用几年时间,就实现了集体收入0到60万元的飞跃,村民人均收入从600元激增至30000余元,该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致富村。
都说靠山吃山。大幕乡双垅村楠竹资源丰富,过去却只能“守着金山要饭吃”,一刻竹子的利用率仅40%,主要生产低附加值的半成品。
最近几年,咸安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先后在这里建成竹炭加工厂、竹工艺品厂、拉丝厂、竹筷厂。如今,这里的竹根成为工艺品,竹枝成为扫帚,竹竿成为竹筷、牙签、竹帘,废料成为烧烤店最喜爱的竹炭,就连竹炭渣都出口非洲用于制作蚊香,一根竹真正被“吃干榨净”。 (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