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咸安居民余女士通过最新下沉的自助服务终端重置了社保卡密码。她开心地说:“以前要到市民之家办理,现在在医院就能办,真方便!”
今年5月份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在咸宁调研时的工作要求,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找准群众“需求点”,高效推动服务、资源、平台“三下沉”,切实增强了动员、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截至目前,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累计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23.6万件,市县两级“市民之家”对应下沉部门便民服务事项办理量同比减少30%,真正达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事情就近办的效果。
8月25日,咸宁“三下沉”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
找准需求点,“一条主线”贯始终
坚持需求导向,把服务群众作为“三下沉”工作的主线,找准群众“需求点”,努力做到精准下沉。
问需于民听民声。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社区开展专题调研,面对面听取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意见建议。市委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明确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部门主抓,人社、民政、医保、住建等23家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绘出作战图,明确时间表,确定咸安区先行试点后在全市铺开。
先行先试探路径。咸安区开展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民意,逐项梳理原有便民服务清单,确定首批便民服务下沉事项61项,并在全省率先发布“下沉清单”。截至目前,咸安区首批下沉事项全部落实到位,累计为群众办理业务4.9万件。
市县一体全铺开。在咸安区开展试点的同时,5个县(市)提前做好民意调查,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和基层实际,围绕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过程,系统梳理便民服务事项,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分步推进下沉工作。
做好加减合,“一份清单”明重点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做好“加、减、合”三篇文章,科学制定便民服务事项下沉清单,让群众办事一目了然、有章可循。
应下尽下做“加法”。针对“群众有需求、服务下不去”的问题,各县(市、区)在梳理原有法定服务事项清单的基础上,聚焦社保查询、医疗保险、民政救助、老年服务等高频事项,增加一批下沉服务事项。以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均由县(市、区)人社局审核办理,农村群众需要来回跑。如今,这一事项下沉到村 (社区)后,各村、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借助“老来”APP进行资格认证,群众只用跑一趟就能办理。
去虚存实做“减法”。针对“挂在清单上、实际办不了”的问题,各县(市、区)将现存的无办理对象和无条件实施的服务事项予以剔除。咸安区核减乡镇(街道)蓄滞洪区补偿服务、荒漠化治理服务等10项“睡眠”事项,核减村(社区)农村土地权益、收养证明办理、危旧房改造、公租房租赁等19项“睡眠”事项。过去一些下放到社区却用不上的涉农事项,如村民住宅用地申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备案等,全部从社区下沉清单中删除。
化繁为简做“合并”。针对“清单事项杂、群众不清楚”的问题,各县(市、区)按照合并同类项的原则,将原有法定服务事项按照采集、管理、受理、宣传、证明等5个类别进行归类,同时对需要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同步办理的事项进行合并,力求一步到位。如嘉鱼县通过合并同类项,明确下沉乡镇(街道)事项70项,下沉村(社区)事项20项,下沉银行、医院等网点事项18项。 (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