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一生难忘“洞茶”情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

  采访时间:7月2日

  采访地点:赤壁市河北大道

  本期悦读人:宋锦来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代表作品《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我的书架里有着毕老师好多作品,算是毕老师的书粉。

  我和毕老师有幸认识差不多10年了,回想起来依然记忆深刻,仿佛就在昨日。翻出和毕老师的合影照,回忆交流的话语,一股暖流在心间流淌。

  那还是2012年5月21日,我有幸全程陪同毕淑敏老师参加“中国著名作家写赤壁”采风。参观了赤壁古战场、陆水湖、羊楼洞、三峡试验坝、万亩茶园等,在领略了赤壁的秀山丽水之后,在这里喝到了地道的砖茶,毕老师不由得感慨万千,十分激动,深情地说:“喝到第一口,我的泪水就忍不住流下来,我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随后,她又自言自语地说:“那时砖茶的味道让我铭记一生”。

  为什么一杯普通的砖茶会让毕淑敏老师如此感慨并且铭记一生?这和她的一段经历有关。1969年,17岁的毕淑敏应征入伍,来到了位于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处的阿里高原当兵,担任部队的医务工作,这里空气稀薄、缺氧,与她同去那个部队的有5名女兵。毕淑敏在这里当兵时间长达11年之久,11年间,在这个被称之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了好多战友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那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啊,为了祖国的安宁,他们永远长眠在雪域高原上。

  在寂寞的军营,在风雪交加的边防哨卡,许多时候,一杯砖茶温暖着战士的身体,一杯砖茶陪伴战士走过边关岁月,同时也伴着毕淑敏走过那些青春的日子。在艰苦的生存环境,寂寞难耐的高原,生命和理想,军人的天职在这里闪烁着崇高的光芒。这段经历,成了她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成了她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段落,而“川”字牌砖茶,也因此成了她记忆中永远的温暖。

  毕淑敏笑言,换在这个时代,她肯定是个“剩女”。“我年轻时是个特别迟钝的人,讲话少,很沉默,觉得那些事情都不是一个女战士该想的事。”那时,毕淑敏常常在雪域高原仰望星空,想人为什么活着?我这一生该如何度过?如果明天死了,我要交代些什么事情……

  赤壁采风活动结束后,毕淑敏老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洞茶》一文中写道:“……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灼痛了我的舌,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润泽了我的脑,是我无声的知己。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沟痕标记的朋友。我丢失了它,找遍北京的茶庄也不见它踪影”。

  随后,她又写道:“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市古称蒲圻,有个老镇羊楼洞。此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遍植茶树。因地名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山上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可见其对羊楼洞砖茶记忆之绵长,爱之深切,理解之透彻。曾经的日月相随变成终生难忘。所以我想,这也许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魂牵梦萦”吧。

  羊楼洞砖茶从它出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背负起历史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和连接世界的使命。从羊楼洞万里茶道源头出发,越过万水千山,一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故事,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饮品,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它成了人类的朋友,也成为今天赤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冲刺全国百强县、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张名片。像毕淑敏这样钟情于茶,敬爱于茶,情系于茶的砖茶情结,让我们感动!在感动之余,我们也应该思考该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