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一号桥恢复通车
出行更通畅更安全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

  6月20日,历时4个月的咸宁城区一号桥加固整治工程完工,恢复通车,有效消除桥梁安全隐患,为市民提供安全出行环境。

  一号桥为何加固整治?怎么加固整治?恢复通车后市民感受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A 为何加固整治?

  桥梁年久存有隐患

  20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号桥的蓝色施工围挡被全部拆除,路面宽敞整洁,交通标识清晰,桥上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

  “一号桥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加固整治十分有必要。现在桥梁也美观多了,真正体现了为民办实事。”路过的市民吴婆婆点赞道。

  市政管理处桥梁科科长章平说,一号桥始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为3跨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75米,是市中心城区重要交通枢纽,承载了较大负荷交通流量。因建设年代久远,设计标准较低,运行多年后,已存在一些功能性的隐患。

  过往,一号桥桥面存在破损龟裂、下陷等情况,行人通行拥挤,大理石护栏防撞等级低、破损严重,排水堵塞,混凝土碳化,桥台、拱肋拱波及腹拱圈局部开裂、破损漏筋,拱圈及侧墙渗水。

  “车来车往,都见惯了。”在一号桥咸宁铁疗周边经营超市的摊主介绍,每天时常看到多辆卡车从一号桥上经过,尤其满载货物的卡车从南外环方向驶来,通过一号桥后,往月亮湾方向驶去;或者是空车从月亮湾方向驶来,过桥,再驶往南外环。这也侧面说明,一号桥既往超载问题确实较严重。

  “修桥好,早该修啦!”家住希望桥的市民梁汇志表示,一号桥是去潜山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加上毗邻咸宁市实验小学、温泉中学,潜山景区、度假疗养地等,人流量多,如果因为长期车辆超载导致桥梁受损,引发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章平说,本次针对性地对桥梁进行了维修加固,目的是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B 如何加固整治?

  恢复原有承载能力

  记者现场看到,一号桥桥面铺装沥青路面,人行道加宽至1.55米,且抬升至距桥面40多厘米高,桥梁两侧新安装1.12米高镀锌钢管景观护栏。两侧桥头,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桥头对接等收尾工作,对桥梁周边环境进行美化。

  市城管执法委市政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消除桥梁安全隐患,使桥梁恢复原有结构承载能力,一号桥加固整治工程重点对桥面铺装、人行道、栏杆及主拱、腹拱等进行重建或加固。

  具体来说,本次施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拱波、拱肋以及腹拱圈都进行维修和加固。二是对桥面进行重建,对栏杆、人行道都进行了抬高。桥两侧护栏由原有的汉白玉石材栏杆,更换成了金属立柱式栏杆。人行道的高度由原来的二十公分提升到四十多公分。三是桥面的铺装原来是有坑槽、龟裂,以及大面积的沉陷。对桥面混凝土铺装和沥青铺装都进行了重建,铺设了防水层。四是原有的老桥是没有建排水系统的,通过这次加固整治,新增设了排水系统。

  一号桥不仅是一座民生桥,还是一座景观桥。该负责人表示,一号桥加固整治的设计理念是在恢复桥梁原有承载能力的同时,保持桥梁原始风貌,与淦河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加固整治后的一号桥简约大气,既能保障车辆行人的安全,又方便了广大市民出行。

  目前,一号桥正在打造景观亮化,预计6月底完工,届时咸宁城市夜景再添新亮点。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分步有序实施丹桂桥、兴龙桥、永安桥等桥梁加固改造,整治消除桥梁安全隐患。

  据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城管执法委有序开展咸宁城区20余座桥梁的检测评估、维护管理工作。过去3年,该委完成双龙桥维修加固、小泉桥护栏升级等一批桥梁维养工程,为咸宁城区桥梁良好运行奠定基础。

  C 市民感受如何?

  安全畅通称赞连连

  市民熊先生驾车从温泉路驶向一号桥,他说:“桥面平整好多,车辆的通行能力明显改善,不会滞留了。车辆上桥后,明显感觉桥变漂亮了,视野更宽阔,通行更顺畅。与往常相比,整个通行时间将近节约了一半。”作为一号桥恢复通车首日的体验者,他不停点赞。

  路面改造关乎市民切身出行权益,也牵动了不少市民的心。

  “施工以前以为会特别吵,发现还好,都用屏障围起来了,噪音不大,路面扬尘也不多。”记者随机采访了一号桥沿街近十家商户,大家都对改造工程表示点赞支持。

  “我是龙潭村的居民,种菜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一号桥加固整治后恢复通行,我种的辣椒茄子又可直销进城,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新鲜菜肴了……”骑着电动三轮车,行走在一号桥上,咸安区浮山办事处龙潭村年过花甲的李大爷开心地说道。

  虽然当天烈阳高照,但前来“捧场”的市民和学生不少,他们大多步行过桥,愉悦心情溢于言表。“现在一号桥的人行道加宽了不少,以前还不觉得这座桥有多重要,自从封闭后,我要多绕好多路,才发现它原来这么方便。”市民吴女士说。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了有数十位市民,一大早便一起骑共享电动自行车来回穿梭一号桥,以示庆祝。

  “一号桥是咸宁的一张名片,所以一定要来先体验一下。”市民刘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