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怎样鼓起来?
——崇阳乡村振兴调研记(下)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3月30日,记者走进崇阳县白霓镇杨洪村6组老吕家时,夫妻俩正忙着翻修房屋。

  “如今手头宽裕了,就把这两间偏屋修修,将来堆放粮食和农具!”老吕言语间透着开心。

  老吕全名吕正良,今年69岁。老伴吴炎香,今年67岁。这是记者与他们夫妻俩“相识”的第5个年头。

  记者第一次“偶遇”夫妻俩时,是2018年3月。当时,老吕在田间干活被毒蛇咬伤,因担心出不起医疗费,不肯去就医。他强忍着疼痛告诉记者,自己打小因家贫吃尽了苦。刚结婚那会,连房都没一间,只得借住在别人家的牛棚里。为了赚钱,夫妻俩想尽了办法,种田地、做小工、当屠户、贩木料、砍柴卖、抓鱼虾卖……

  “无数个深夜,别人都在睡觉,我还在外面做事,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也生不起病。”老吕说。

  有一次,老吕半夜上山扛木料时,不小心摔伤了,被人家用担架抬回来后,因拿不出医药费,迟迟不敢去医院;还有一年,儿子考上了鄂高,带他去学校报到时因学费不够,只得返回家四处去借……生活的艰辛并没有难倒夫妻俩,凭着勤劳的双手,愣是将一双儿女拉扯至大学毕业。

  2018年6月,老吕的生活迎来新转机。杨洪村来了一位“新农人”——胡盛。他在该村流转土地500多亩,种植黄精、芍药、金银花、射干等中药材以及各种特色水果。

  基地直接带动了周边近百位村民就业。老吕夫妻俩因勤劳、踏实、能干,成了胡盛的“御用”帮手,哪里需要用工,胡盛总是第一时间想起他们。当年底,夫妻俩共领到3万多元工钱。

  此后每年,记者见到老吕夫妻俩时,都赶上他们领工钱。他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去年底,两人的工钱竟高达8万多元……

  老吕家的故事,是崇阳特色产业助力群众致富的一个缩影。

  百姓要增收,就要有稳定收入。收入从哪里来?一靠产业,二靠就业。

  近年来,崇阳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大突破、农业现代程度大提高、特色产业建设大发展”,出台《崇阳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优先支持中药材、茶叶、雷竹、油茶、水果、蔬菜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其他特色产业。

  该县积极开展“百企联百村”和“三乡工程”行动,鼓励企业到农村建生产车间、原料基地,鼓励广大干部和市民到农村创办实体、领办基地。并将“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倡导通过农业搭台,旅游唱戏,在乡村“好风景”中培育“好钱景”。

  如今,以竹茶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在崇阳渐成规模,全县共建成农业示范基地2245个,总面积近60万亩。

  通过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崇阳推动了农林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特色小镇。曾经藏在深山的美景,成为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围绕群众就业,崇阳还探索出一条以就业车间为引领的产业帮扶之路。利用废弃村部、校部及部门闲置房,采取集中与分散、车间与作坊、工业与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式,灵活建设就业车间。仅此一项就带动了2000多户增收。

  如今的崇阳,要素资源流向农村,反哺农村;老百姓增收有门路,荷包一年比一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