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书香校园系列报道⑨
书香墨韵满校园
——来自通城二中的报道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嘉

  通城二中是一所市级示范高中,该校依托课改平台,紧扣新课标、新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努力创建“书香校园”,营造全校师生“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氛围,让学校成为学生成才的乐园。

  阳春三月,记者走进通城二中,品读书香墨韵,感受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丰富阅读资源

  环境幽雅怡人,教学秩序井然,走进通城二中,教书育人氛围浓厚。

  “语文阅读能力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校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千方百计丰富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校长陈水兵说。

  学校为学生购买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如《国学经典读本》《红楼梦》《三国演义》《老人与海》等中外名著,《文学与人生》等期刊杂志,认真落实“整本书阅读”任务。

  社团建设是通城二中特色教育的一张名片。走进学校“春草文学社”办公室,记者随手翻开一本杂志,清新悦目的封面,简洁流畅的版式,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引起人的阅读兴趣。

  “学校依托‘春草文学社’,创办《春草》校园文学杂志,重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丰富校园阅读资源。”副校长罗志清说。

  高一(17)班学生胡世锦刚踏入二中校园,面对繁重的学业,陷入了焦虑和迷茫。

  在一次作文课上,他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写成散文,在吴映辉老师的指导下,发表在《春草》文学杂志上,让他重拾自信。

  “第一次在《春草》校刊上发表自己作品,闻到淡淡的油墨香,心里有一种成就感。”胡世锦说道。

  除了文学社,学校还成立了阅读社,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社团阅读活动,掀起校园阅读热潮。

  在积极开展校内阅读活动同时,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各种校外阅读活动。

  近年来,学校组织师生参加了全省“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评选活动,获得二等奖;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青年读书班”,取得良好反响;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并获多个奖项。

  学校还开展了读报活动,订购《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引导学生利用晚自习前时间关注国内外时事,养成读报的习惯。

  老师:传授阅读方法

  好读书,不如会读书。学校老师倾力指导学生读好一本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新高考要求,学校要求每一名老师和学生整本阅读《红楼梦》。

  “我们原来是片段式、节选式地阅读《红楼梦》,现在要求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更好地提升阅读理解水平,与新高考的考纲对接。”通城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建平说。

  为了提高阅读效果,语文老师利用课前五分钟,随机抽取学生讲评自己在《红楼梦》中读到的精彩章节,交流阅读体会。

  “通过课前检测,一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能力,三是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氛围。”王建平说。

  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写作文。

  学校老师每星期布置学生完成两至三篇小作文,撰写读后感(如对《红楼梦》中某一个人物的理解等),并在课堂上进行阅评。

  “以前学校老师读完整本《红楼梦》的寥寥无几,更别说学生,现在有的班级读完整本《红楼梦》的师生占70%以上。”王建平说。

  以前学生阅读《红楼梦》大多侧重于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现在通过老师的阅读指导,学生对书中人物有了完整的认识和把握增长了课外知识。

  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清晨,当你迎着朝阳走进通城二中,读书声时而低沉雄壮,时而高昂悦耳,犹如一首晨间奏鸣曲传入耳畔。

  “不论走到那个班,早自习书声朗朗,晚自习静心学习,就连课余时间很多学生也是书不离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校长陈水兵谈到创建“书香校园”带来的变化感慨不已。

  高二(11)班学生李欢平时热爱阅读,学校订阅的《文学与人生》是她每期必读的文学类杂志。

  “可以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李欢说。

  李欢最喜欢的课外读本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写的《小王子》。她说:“读这本书有一种很治愈的感觉,书中的道理成人和小孩都可以读懂,读的时候会感觉到很放松。”

  在问及校园阅读活动中,有哪些收获时,李欢说,“增加了阅读量,为平时写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同学之间课下的话题也更加丰富了”。

  高二(10)班学生付佳豪是一个“小说迷”,他认为“每一本书都有价值”。他平时喜欢看励志类和科幻类小说,“可以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并且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锻炼空间思维能力。”

  当他阅读《老人与海》时,会为书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的紧张情节捏一把汗。“主人公与自然抗争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敬佩,但是人应该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付佳豪说。

  随着通城二中校园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探索出了师生共建“书香校园”的新模式,校园阅读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