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增值 旅游升值
雨坛垴村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星

  8月16日清晨,记者走进咸安区官埠桥镇雨坛垴村时,该村3组65岁的胡隆怀老人正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他的身后,百亩绿油油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一阵微风拂过,稻田犹如碧绿的绸缎荡起了微微波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抛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这里以前是一片没人种的烂泥地,如今竟也成了香饽饽!”胡隆怀感慨。

  雨坛垴村北临斧头湖,东靠泉水湖,西与向阳湖八字口大堤接壤,是淦河出斧头湖之要津。

  “因属岗地及山丘湖汊相结合地形,有雨洼涝,无雨滩旱,再加上田间没路、没通水电,种田望天收,农业发展十分困难。”胡隆怀说。后来,随着渔业和打工大潮的兴起,村里人更是“弃农”而去,导致全村荒山荒地达4万多亩。

  2019年,在官埠桥镇党委政府的招商引资下,该村在外创业人士陈艳焰选择回乡,成立咸宁市家馨农业专业合作社,将70余户农户的1000多亩荒废土地进行流转,并向上争取相关惠农政策,对土地进行整体整治改造,打造农业示范基地。

  经过两年多的辛苦打拼,如今,这里300多亩高标准农田已经种满了水稻,下一季又将种满油菜;200多亩精养渔池里,鱼苗正茁壮成长;100多亩果园里,栽满了蜂糖李、广西果冻橙、沃柑、樱桃、赣南脐橙等特色精品水果;此外,还有香莲基地、龙虾基地……

  从“会种地”走向“慧”种地

  全机械化耕种、无人机飞防、高效节能喷灌、水肥一体蓄水池……

  从“抛荒田”到“一田多收”,从“望天收”到旱涝保收,从“锄禾日当午”到农机满地走,这里处处透着高科技的气息。

  “要把地种好,出好粮食;也要把地经营好,出高效益。”记者见到陈艳焰时,他正在陪一波从城区来的游客认购土地。

  “游客们每年只需在这花上两三百块钱,就能认购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种上想种的果蔬或粮食,然后通过手机可以‘云监控’地里的长势……”陈艳焰介绍,如果平日里游客们没时间来基地打理,只需一个电话,这里还会有专人帮忙锄草、施肥等。

  “你看,那边21亩地,已全被认购出去了!”顺着陈艳焰的手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那一片绿油油的地里,种满了花生和黄豆,几位头戴草帽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正兴高采烈地挖着花生。

  “自从在这里认购了一块地以后,带孩子来这里劳作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家庭乐趣,孩子不仅在这里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还懂得了生活来之不易!”游客陈先生说。

  让土特产变抢手货

  “我们的大米不愁销!”当记者问起大米的销售时,陈艳焰底气十足。

  去年,我市8家消费扶贫购物平台之一的“咸宁e购”上线,该基地产出的大米经精深加工后,因质优、味美,被该平台悉数“纳入囊中”,深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他们已与该平台签订协议,基地上产出的干刀鱼、红薯粉、土鸡蛋、土鸡等30多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已全部在线上进行销售。

  “村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就选择回家来务工,既不愁没工作,也方便照顾家庭。”4组村民周传冲说。他之前在赤壁一家工地负责技术管理,去年回来负责基地的管理,每个月至少有4000元的收入。

  如今,基地上像周传冲这样在家门口务工的,有五六十人。

  “除了认购土地,游客来了还能采摘、垂钓、露营。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将雨坛垴村打造成一个研学、实习基地。”陈艳焰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