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4日 星期
我们都是追梦人
○秋池

  推荐理由: 本书讲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托举大山里的女孩上学梦、抚育孤儿成长成才的故事。她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克服万难,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实现大学梦;义务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抚育130多名孤儿成长成才。全书收录53个故事,按信仰、敬业、为民、意志4个篇章编排,并配发张桂梅心声,图文并茂,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是学习张桂梅精神、提高党性修养的生动读本。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有了梦想,李时珍写就《本草纲目》;因为有了梦想,司马迁写就《史记》;因为有了梦想,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呕心沥血;因为有了梦想,张桂梅历经万难,终于在云南华坪办起了免费的女子高中。正如她所说的:“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近日,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我有一个梦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这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40多年坚持在云南西北偏僻山区教书育人,以多病之身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故事,令我们感到动容与钦佩。

  有人说,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1957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满族家庭。对于她来说,发生在幼时的一件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名女党员的出现,甚至影响了张桂梅的一生。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牡丹江农村,阳春三月的北方仍然春寒料峭,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张桂梅放学回家,却发现自家的房子塌了,只剩下每个房间里孤零零的土炕。这时,一名年轻的女干部对张桂梅的父亲说:“你不要担心,只管把家人安顿好就行。”在这名女干部的指挥下,现场秩序井然有序,她还跟着村民们一起把倒塌的土墙的土块碾碎,用茅草混合成土坯,再砌墙盖房。当村里人为她打来热水洗漱时,她说:“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至此,“共产党员”四个字在年幼的张桂梅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女干部在她心里播下的是感恩党的种子,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她作为家中第一名共产党员,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时间来到2008年,当华坪女子高中成立时,人们并不看好它的未来。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连汉语拼音都不会,普通话也说不清楚,甚至课程要从小学、初中补起,这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为此,张桂梅提出不管采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把所有学生都教出来,而且至少考进“二本”以上的学校,面对张桂梅这看起来不切实际的任务,全校17名教师只剩下8名。怎么办?当张桂梅心灰意冷准备交接材料时,她突然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党员。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如果在战争年代,哪怕阵地上只剩1名党员,阵地都不会丢掉。而我们有6名党员,还把党交给我们的这块‘扶贫阵地’丢了,你们痛心不痛心?”党员教师们纷纷表示要跟着张桂梅继续干下去。“让我们从重温入党誓词开始,重新再出发吧!”大家在张桂梅的带领下,紧握右拳向党旗庄严承诺: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如今,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华坪女子高中已经成为高考综合上线率100%、位列丽江市第一名的全省知名高中,1804个可能辍学的贫困女孩,因为张桂梅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大学校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为了自己入党的誓言,为了心中的梦想,我将选择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于张桂梅来说,正是她心中的梦想,支撑了她办校12年来的无怨无悔。她丈夫早亡,无儿无女,无房无车,却有130多个孩子喊她“妈妈”;她身患重症、满身药味、满脸水肿,住的是学生宿舍一张床,与学生吃一样的饭菜;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坚持到夜里12点30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她在担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期间,就将工资卡上交财务人员,给孩子们生病吃药、改善伙食,甚至到外面读书的费用,也都从她的工资卡支出。华坪女子高中成立后,张桂梅的工资卡由福利院和女高财务共同使用,她甚至不清楚卡里的余额。她是只有一条牛仔裤的校长,是早饭一个馒头、午饭一碗面条的校长,也是只有一部老年手机,甚至按键数字符号早已褪色却不舍得更换的校长。

  正是这样一位校长,在2007年当选了党的十七大代表后,用华坪县委、县政府特批的置装费,为学校购置了电脑;正是这样一位校长,在校内用一辆带雨篷的两轮电动车作为第二代“专车”,而她的第一代“专车”,是飞驰在大街小巷的“摩的”;正是这样一位校长,在校任职期间没有报销过一张餐票、一笔差旅费,没有领取过一分钱的绩效工资,那些原本属于她的绩效工资,她都让财务放到统一的“盘子”里平均分配给其他老师,甚至把各级各部门给她的慰问金、劳模补助等费用交给财务,作为老师的加班费。

  办校12年来,张桂梅每年春节一直坚持家访,走访了上千名学生的家庭。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山路多么艰险,她从无怨言。车子不能行,就步行;步行走不稳,便是爬也要爬到。每次去家访,看到学生家里困难,她都要掏出钱或衣物来送。更不要说,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张桂梅用孱弱的身躯,走过一道道山,跨过一条条河,忍受着身体上的巨大痛苦,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名孩子的家里。“姑娘,好好读书,你的世界他们不懂。以后考上大学,我们来解决你的学费问题。”学生在张桂梅的“兜底”呵护下,更加努力前行。

  “我们不能耽误大山里孩子的前程,只要给她一个学习的机会,就能改变她的人生命运,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作为共产党员、人民教师,我们除了努力支持孩子读书,别无选择。”云南华坪给了张桂梅一个绽放人生异彩的瑰丽舞台,让我们见证了这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做人晶莹剔透,做事水滴石穿”的榜样力量。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珍视,每一个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过程,更值得被尊重。

  (本报综合)

2021年3月4日 星期

第07版:悦读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