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饶敏、吴文谨、李娉特约记者胡剑芳、李星报道:11月26日,走进咸安区实验学校,宽阔洁净的操场旁,两行新栽的银杏迎风招展,崭新的教学楼传来朗朗书声,标准运动场上,孩子们尽情享受着社团活动。
“这几年,学校的变化翻天覆地!”校工会主席张国玮感慨道,办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带来“大班额”问题得以扭转,原先90人的超大班额如今60人左右,明年可控在55人以下。
咸安作为中心城区,近年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迁入,教育资源供给的“缰绳”,险些拴不住生源猛增的“野马”。
2018年起,该区实施城区义务教育三年计划,投入11.75亿元,采取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民建公办等方式增加学位30000余个,完成新建与改扩建教育项目20个。为缓解师资不足,仅今年上半年,就择优聘用163人充实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
“今秋,全区中小学大班额班级从去年的954个减至219个,明年有望清零。”区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城市教育资源辐射农村,近年还启动了“城乡手拉手”工程,由城区优势学校对口乡镇学校开展帮扶送教。
在“云端”办“数字学校”,是咸安义务教育的一大亮点。“十三五”期间,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5050.2万元,全面完成“三通”工程,建成“信息管理中心”,全区中小学均实现“百兆光纤进校园”。咸安由此获得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典范区域特别实践奖、国家级教育信息化扶贫案例奖,获批“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
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也迎来全覆盖。
在青龙路与银桂路交汇处,区文体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如火如荼,一期涵盖的剧场、图书馆、群艺馆初现规模,预计明年6月竣工。
“作为咸安标志性的公共文体项目,这里将弥补中心城区公共文化供给的不足。”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志强介绍,“近年我们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实现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统筹发展。”
汀泗桥镇赤岗村近年新建的8000平米文化广场,成为让本镇村民准时“打卡”、外地群众慕名而来的“网红地”。“地方大、设施全,大家都乐意来。”村民董女士介绍,新广场带来新风尚,过去那些“白天坐牌桌、晚上坐酒桌”的村民,如今白天进工厂、晚上来广场,健康的文体活动蔚然成风。
2018年,该区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资格。3年来,投资1500余万元,完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新建17个“城乡文化联盟”示范点,目前全区14个乡镇办场、172个村(社区)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公共服务半径进一步缩小。今年8月,该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交流。
“十三五”期间,该区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年平均标准从2016年的5040元、3830元、7660元跃升至2019年的8160元、6000元、980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全面落实。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6家,农村日间互助照料中心63家。城镇就业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政策有效落实,中医药应用不断加强,获评“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县域文明指数测评进位明显,民生福祉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