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 星期
堡 垒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咸警行动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哲 通讯员 张恒

编者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必须把治理重心落到城乡基层。

近年来,咸宁公安持续推进“一村一辅警”工作、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做好“社戒社康”文章,创造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咸宁模式”,为咸宁人民打造起了一道祥和、安宁生活、工作、学习的安全屏障。

“一村一辅警” 织牢农村平安网

在鄂南农村,有一抹靓丽的“辅警蓝”。

目前,我市893个行政村已配备驻村民警185人(其中专职驻村民警61人),配备驻村辅警800人(其中专职驻村辅警429人),已落实专职“一村一辅警”的行政村429个。他们穿上蓝色制服,严守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

9月3日,晴,通山县杨芳林乡高桥头村。早上7点多,37岁的夏早锋如往常一样,带上工作巡查日记本,骑着电动摩托车出门了。

“王爹爹,屋里煤气还有吧?么时候用完了说一声我来帮你搞。”

“老刘,要看好你的两只羊哇,莫再跑到别家地里吃菜了。”

……一路上,夏早锋跟过往村民熟稔地打着招呼。

和夏早锋一样,在这个寻常的早晨,通山大地上,有186个跟他一样奔波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村庄里。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辅警。

咸宁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面积大,农民人数多,居住分散,治安形势复杂,立足在农村的警力少,风险隐患多。

如何破解乡村中层出不穷的家长里短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2019年4月,市公安局率先在通山杨芳林乡试点推行“一村一辅”警务——由各村委会推荐一名群众认可、品行端正、作风扎实的本村村民,经村组织推荐、乡党委审核、公安机关把关方式,担任驻村辅警。

当年5月1日,夏早锋等9名杨芳林乡派出所驻村辅警正式上岗,充当乡村“十员”角色:校园平安守护员、巡逻防控治安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打击犯罪情报员、防灾抢险安全员、交通安全协管员、案发现场保护员、服务群众办事员、基础信息采集员、公共安全宣传员。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驻村辅警形成了农村警务新机制,为乡村编制了一张巨大的安全网。一段时间试点后,杨芳林乡警情数、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数同比分别下降38.2%、25%、23.5%,一感两度排名跃居全市乡镇前列。

“一村一辅警”,很快在通山县187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县财政预算拨款,经费按照人均每月3000元标准,为辅警发放工资、购买五险,确保“留得住,干得好”。同时,每半年对辅警开展一次民主测评并将结果登记存档,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自从每个村都有了辅警,通山群众安全感、执法满意度、矛盾纠纷调解有效率、扫黑除恶成效评价大幅上升。今年上半年6个乡镇综合考核得分位居全市前10名。

通山经验火了!

荆州、荆门、十堰等兄弟市州公安部门前来学习,省公安厅多次前往通山调研,充分肯定通山做法。

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基层基础支队长赵云涛指出,通山推进“一村一辅警”工作措施实、力度大、行动快,有特色、接地气、效果好,希望通山公安再加力度,在全省率先打造“一村一辅”的“咸宁品牌”“湖北样板”。

今年来,通城县公安局按照“政府出资招聘,公安管理使用”原则,组建“五岗合一”的一村一辅警队伍,实现全县185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8月27日,市公安局在通山召开现场会,全面部署推进“一村一辅”工作。

9月,我市成立“一村一辅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指导,各县公安局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体系,印发《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一村一辅警”工作方案》,在全市学习推广通山县“一村一辅警”成功经验做法,打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咸安、温泉、崇阳、赤壁等地公安机关均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协调落实资金和人员配备,力争在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驻村辅警人员配备工作,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辅警蓝”,将逐渐遍布鄂南山水,擦亮乡村振兴的“平安底色”。

“枫桥式派出所”筑起警民连心桥

去年底,公安部首批100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命名揭晓。赤壁市公安局车埠派出所位列其中,被正式命名为“枫桥式派出所”。

车埠派出所所长周新明介绍,车埠镇辖区面积168平方公里,有15个村、1个社区、1个渔业队,常住人口5.3万人,派出所现有16名警员(含警务辅助人员),社会治安压力很大。

近年来,车埠派出所认真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工作思路,转作风、夯基础、化矛盾、强服务,加强警民团结,密切警民关系,打造警民共建新格局。

该所建立信访事项“周点评、月清零”制度,确保每一个信访事项、每一个群众诉求都办到实处;建立以民警巡防、平安协会群防、视频技防三防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实人防、做强技防,有效控制、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在各村组设立社区警务室和便民服务中心,面对面的服务群众,建立“平安车埠”微信公众号、车埠派出所微信警务服务平台,让群众办事少跑路,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平安车埠建设中来,使枫桥经验在车埠落地生根、创新发展。

在具体实施中,由派出所牵头,联合民间力量,组成一支守护地方平安的巡逻队。如今,巡逻队包含16位民(辅)警,自愿参加的群众超过了100人。

与此同时,该所将警力放到基层一线,让民警变村警。16位民(辅)警担任15个村1个社区的支部副书记或法律顾问,定期同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座谈,及时了解村民动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自从村里有了治安巡逻队,再也没有发生过电动车电池被偷的现象了。”家住该镇斗门村的龚女士,谈起村里的治安情况,非常满意。

龚女士所说的治安巡逻队,是由车埠派出所牵头组建的平安协会巡逻队。每天夜里,巡逻队穿梭在大街小巷,守护一方平安。

“牢记使命初心,心系群众危难——车埠派出所为民解困的12小时!”去年8月,这条信息刷爆了赤壁人的朋友圈。

原来,去年7月23日深夜23时许,车埠派出所接到芙蓉村村民祝某报警求助电话,称其有健忘症的73岁母亲田某,从家中外出未归已达3小时,请求派出所帮助搜寻救援。

接到报警后,车埠派出所立即启动应急处突预案,召集专职巡逻队共20人赶赴事发地点。同时发动芙蓉村党员干部及村民,以田某家为中心向周边的山林、水塘、路口展开搜索。因天气炎热,加之夜晚视线受限,给搜救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多名队员被荆棘划伤。

直至7月24日上午10时许,队员在距离失踪地约10公里的余家桥乡路边找到了田某并送回家,祝某连连感激。

2018年,车埠镇成为赤壁市综合治理先进乡镇;2019年,荣获全省矛盾纠纷联调联排工作示范乡镇。

创建“枫桥式派出所”,一直是咸宁公安的重要工作。2019年,市公安局向全市公安部门下发《咸宁市公安机关“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我市自启动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以来,全市基层公安派出所聚焦“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坚持民意导向,实化警务举措,破解治安顽症,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公安局坚持党对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全市各地基层公安派出所把创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按照“把握实质,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创新推动;总结经验,辐射提升;公平公正,择优命名”的工作思路,最大力度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社戒社康”成体系 奏响社区和谐曲

社区警务室、谈心室、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站、心理咨询中心……日前,记者在咸安区永安街道办事处采访时,看到这里搭建的戒毒中心功能完备齐全,环境舒适而温馨。

近年来,我市以网格化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动态管控为手段、以帮扶救助为载体,构建了“建在街镇、管在中心、帮在社区、控在网格”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新平台,实现了覆盖涉毒街镇、落地管控服务、精准帮扶救助吸毒人员。

像许多戒毒康复人员一样,咸安区永安街道办事处王成(化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王成因为吸毒导致家庭破碎,妻子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父亲含恨去世,70多岁的老母亲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唯一一个兄弟死于非命……

家里这个烂摊子,一下子都压在了王成身上,他也因此对社会产生了仇恨心理。“你们走,我不需要你们的帮助,我也不用你们管!”禁毒社工三番五次上门,都遭到了王成的强烈抵触。

几次碰壁之后,禁毒社工并没有放弃,而是改变了策略,将突破口放在他的母亲身上。

“阿姨,您儿子不到社区来进行康复,以后他能去哪里啊?”“您家这么困难,现在政策好,我们会想办法帮你们申请低保,让孩子们能吃饱肚子!”……一次次上门,一点一滴的帮扶,感动了王成母亲,也感动了王成。

“你们别说了,我会戒掉毒瘾,重新做人!”王成说。

如今,王成不仅戒断了毒瘾,还自主创业,开办一家加工厂,招收10多名戒毒康复人员上班。

目前,永安街道办事处中心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尿检率达90%以上。戒毒社区“管理入格,帮扶到户”的经验在全国戒毒康复工作视频会议上交流。

“一朝吸毒,十年戒毒。”此言道出戒毒康复之难。戒毒虽难,但任由其发展,毒品最终不仅会吞噬掉吸毒者本身,还将祸及家庭,殃及社会。

帮扶一个对象,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平安整个社会。

近年来,市禁毒委、市公安局着力破解吸毒人员“管理控制难、社会救助难、戒断巩固难、融入社会难”,创新提出“建在街镇、管在中心、帮在社区、控在网格”,联合开发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禁毒工作和网格化管理两个微信群,通过网格员、禁毒社工、社区民警入户走访吸毒人员家庭,采取与吸毒人员本人、亲属见面方式,对吸毒人员分级分类预警,定人定格定位管控。

为做好社戒社康工作,我市探索“9+”工作法和“3345”工作法,并在全市推广。“9+”工作法即:领导+交流的推进、中心+工作站的运行、专职+兼职的结合、网格+网络的对接、预警+分类的管理、动态+常态的机制、社区+家庭的帮教、亲情+友情的扶助、阵地+校园的宣传;3345工作法即:三勤(脑勤、脚勤、手勤)、三会(会进门、会宣传、会沟通)、四心(真心、耐心、热心、细心)、五不怕(不怕受冷遇、不怕麻烦、不怕吃苦、不怕恐吓、不怕纠缠)。

同时,我市还开创“政府扶持、企业主导、技能培训、分类安置”的康复回归道路,用就业点燃吸毒人员的希望之路。我市成为全国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通城瀛通通讯安置点得到国家禁毒办的表彰。

如今,“建在街镇、管在中心、帮在社区、控在网格”的咸宁社区戒毒康复模式更加固化、全面铺开,率先在全省建成70个中心戒毒社区,486个戒毒工作站,已全覆盖,涉毒人员信息登记入库率达100%,吸毒人员及家属见面率达90%,得到了中央禁毒办、国家禁毒委高度肯定。

2020年11月3日 星期

第08版:奋斗新时代·警徽闪耀 上一版3

标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