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美丽乡村,承载着农民的美好梦想;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我市乡村,发掘乡村振兴建设中的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
今起,本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推出《探访美丽乡村》系列报道,展现我市干群齐心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敬请关注。
本报讯 记者马丽娅报道:“这两年,忙着跟垃圾较劲了!”9月20日清晨,崇阳县天城镇洪下村6组,70岁的徐进阶老人拿着火钳和蛇皮袋,夹捡路边的垃圾。
洪下村是崇阳县的北大门,与赤壁接壤,214省道在全村横穿12公里。前几年,为了保障部分缺乏劳动技能或丧失部分劳动力的弱势群体充分就业,村里设立了多个公益岗位。
徐进阶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因平日勤劳苦干,两年前被选为村组保洁员,负责6组门前马路的清洁工作,每年可领取4000元工资。
尽管这份工作收入不高,但徐进阶格外上心。他告诉记者,他负责的路线全长2公里多,车流量大,垃圾较多,每天至少要“巡路”两个来回,而且面对一闪而过的车辆,精神时刻都得绷紧。
自打徐进阶从事了这份工作后,他的老伴、儿子们也开始向马路垃圾“宣战”,走在路上看到垃圾都会顺手捡起。在他们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这段2公里长的马路,再也看不见垃圾。
除了像徐进阶这样的村组保洁员外,该村还有专门的河库管理员。7组42岁的黄红英就是其中之一。
“我村地处陆水库区,一到下雨天,大量垃圾从上游漂来,河面一片狼藉。”黄红英说,两年前被选为河库管理员后,她每天都会划船下河打捞垃圾,有时全家人都来帮忙。
“公益性岗位成了我们村环境治理的主力军,他们从岸上岸下同步管控,确保村湾整洁,河道清畅。”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小军介绍。
今年,洪下村公益性岗位从去年的21个增加到38个。为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的社会效能,该村还加大了对公益岗位的监督和管控力度,结合各个岗位的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应考核方案。对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不上岗工作或蒙混过关的,不再续签订劳动合同。
“洪下村因自然风景美而被誉为十里画廊,近年来,我们坚持在保护中适度开发,打造精品旅游村。”吴小军告诉记者,去年来,该村拆除乱搭乱建的破房、旧房、矮房、瓦房115处。拆除顶上顶下乱搭乱建钢架棚和木棚210处,486多户民房完成高规格、高标准的升级改造,成为古朴神奇的鄂南风情“豪宅”。当前,该村正在将村里的自然、人文、红色资源进行景观打造。
“十里画廊”洪下,已成为咸宁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条“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在这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