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 星期
古居焕新颜
咸宁日报全媒体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星

清澈的百泉河边,一株300多年树龄的古桂花树斜卧。树荫下,青石板做成的几案上,一方石砚、一支毛笔、一张宣纸有序摆放。另一边,有几竿修竹组成围墙,将此地隔成了一个清净的世外桃源。9月7日,记者一行来到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见证这里的“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工作成果。

乡贤刘明恒今年74岁了,一直在现场指导,“主要是讲古史给学生们听。”刘家桥村是第三批全国传统文化村落,村里的古民居系汉高祖刘邦小弟彭城王刘交后裔刘伯常在明崇祯年间打造,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廊桥和独木桥各一座。据初步统计,刘家桥民国前有举人2人、贡生4人、庠生6人、秀才23人。贡生刘炳元和庠生刘毓华父子俩曾被州府授予《父子明经》牌匾。

桂花镇农业办副主任陈来胜介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刘家桥村寻求以乡村旅游来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活化”古民居成为首选工作任务,在“活化”的过程中,刘家桥村最大限度激活村民的内生动力。“专家指导,村民全程参与,对周边景观做些调整。”

省村镇建设协会、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鄂东南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中心、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乡侬学堂等指导单位集合了各自的专家,还招募了懂设计、懂施工及有乡村情怀的相关专业人士共40多人,组成了刘家桥村“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工作坊,现场设计施工。“在了解村情村貌的基础上做设计,与这里的风土人情就能浑然一体。”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波带着学生来此做志愿者。桂花树下,原来是一个丧失了使用功能的浣洗台,陈波指导学生设计成观景台,用就地取材的修竹、条石、石砖打造出一个“碧水长流 墨桂飘香”的新景观。

民居前的一角,原是村民堆柴禾的地方。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蔡晓峰用瓦片、怪石、楠竹做道具,将其打造成庭院假山,还在墙根儿安上一圈灯带,名为“点亮诗意生活”。“总体而言,就想还原一个古代文人的生活、学习场景,让游客在此体验昔日的‘墨庄世第’风采。”

三天的改造中,10多名参与建设的村民边干边赞。村支书朱其玉介绍,村民看到经过专家们的巧妙布局后,原先杂乱无章的村庄一角焕然一新成景点,都暗下决心,说回去一定要把自己居住的古民居保护好、利用好,争当下一个“网红”景点。

2020年9月15日 星期

第03版:咸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