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
古瑶文化新村的绿色密码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嘉

药姑深山寻觅“瑶踪”

22日,记者从通城县城出发,沿药姑山旅游公路直达大坪乡东冲水库。穿过“中华古瑶第一村”迎宾门楼,只见青山环抱之中,古香古色的民居错落有致。

“内冲是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寨,是海内外近400万瑶族同胞的圣地,也是古瑶文化的发祥地。”当地乡镇干部介绍,内冲瑶族村位于大坪乡药姑山南端,地处赤壁、崇阳、通城和湖南临湘两省四县、市交界处,距离县城约25公里。

穿行在药姑山丛林,垒砌整齐的石墙、古朴清幽的石井、长满青苔的石屋、层层叠叠的石梯田……各种垒石遗存随处可见,沉淀着浓厚的古瑶历史文化气息。

在药姑山大风塝,至今还保存着一大片山地梯田,山腰分布着石屋、石井 、石桥、石沟、石渠、石墓葬及祭祀台、古栈道等遗迹。

据不完全统计,药姑山方圆200余平方公里集中连片的垒石文化遗存有100多处。

“石头既是古瑶民生产、生活及军事工具,也是其文化、信仰的载体,全面融入了古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药姑山古瑶村落的垒石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内涵深厚,堪称一部用石头记录的古瑶文化史。”当地导游介绍。

“张打铁,李打铁,打到张家门前落大雪……”随着悠扬高亢的歌声响起,一群穿戴头巾、银饰,身穿色彩斑斓瑶族服饰的青壮年男女,在劳作间隙跳起了《瑶乡拍打舞》。

通城拍打舞自元、明以来流传至今,由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汉、瑶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据资料记载,1988年,由通城县文化局精心打造的《拍打舞》参加湖北省首届民间歌舞电视大奖赛,一举荣获金奖,同年随湖北省民间艺术团赴民主德国访问演出。2007年,通城《拍打舞》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申报,各级、各类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药姑山古瑶文化得到充分肯定。内冲村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享誉全国的“瑶族故里”“古瑶文化之乡”“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基地”。

2009年,经通城县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内冲瑶族村;2012年,内冲村被列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瑶族特色保护自然行政村;2014年,通城县获省“瑶文化之乡”称号;2016年11月,内冲瑶族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瑶村寨绽放异彩 2019年12月31日,“中华古瑶第一村”盛装开园,昔日闭塞落后的古瑶村寨,而今已经不复存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美丽文明的古瑶文化新村。

沿着木栈道,踏上石板路溯溪而上,岸边垂柳婀娜,芳草如茵,宛如一条“绿色走廊”,自然清新,春意盎然。

气势磅礴的遥望千年文化广场、异彩纷呈的古瑶文化陈列馆、古香古色的瑶乡古街、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等景点和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脚步。

“早就听说这里是中华古瑶第一村,开园的时候没赶上热闹,今天特地过来,果真名不虚传!”邻县崇阳县天城镇的雷女士和家人专程前来观光旅游,一路不停地拍照留影,好不惬意。

如何让古瑶文化名村绽放异彩,让更多的人知晓和传承历史风云里的古瑶文化?

通城县委、县政府集约资源,科学定位,按照整体发展规划,将内冲瑶族村打造成为美丽乡村。该县以“瑶望千年 药韵楚天”为主题,按照“一轴两环三片”布局,发掘内冲古瑶文化底蕴,促进文化提质,着力将“中华古瑶第一村”打造成为具有浓厚文化和人文精髓的传统村落。

走近瑶望千年广场,两只参天牛角拥抱着一面黄铜倒模浇筑而成的铜鼓,象征古瑶文化图腾。相传,聚居在千家峒的古老瑶族有十二姓氏,为了躲避战乱,将一对牛角分成十二节,每个姓氏执一节牛角作为信物,瑶族后裔就凭此牛角相聚。

在新落成的古瑶文化陈列馆里,一座威严的盘王雕像引人注目,游客驻足聆听讲解员的解说。展厅分为“古瑶史证”及“古瑶传承”两个部分,分别陈列和展示了古瑶物证、垒石文化、史迹论证、瑶医瑶药,以及药姑胜迹、民风民俗、古瑶织锦、拍打舞、瑶族服饰、古瑶屋场等,生动地再现了古瑶历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承瑶族特色文化,当地对大风磅、石神庙、古民居、古瑶墓葬等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对药姑山上千年古栗树、华山松、蕲蛇等珍稀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对钩藤、黄精、七叶一枝花等野生中药材进行保护。

与此同时,当地致力发掘有文艺特长的本土人才,对与瑶文化有关的民间习俗进行整理、编排,尤其是把“拍打舞”“锣鼓赛”等本地文艺品牌进一步做响。发挥瑶文化研究会等民间学术组织作用,加强与各地瑶学会沟通交流,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整理,为古瑶文化建设提供学术依据和参考。

瑶乡旅游造福乡邻

近两年,当地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易地搬迁、政策兜底、健康医疗等扶贫政策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牵引,以种植养殖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猕猴桃、柿子、草莓、勾藤、黄精、黑山羊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采摘园和示范基地。

同时,以瑶乡风情、山水田园、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大力发展集休闲、度假、娱乐、健身、民宿、餐饮、会议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业,让游客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之乐。

37岁的村民胡有志,是内冲瑶族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从2015年开始借助“瑶文化之乡”的品牌,开办农家乐,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如今,他开办的“瑶媳妇”已是内冲瑶族村远近闻名的招牌馆子。

“店里主打乡土菜肴,各种蔬菜、家禽和肉类都是自己家里种养,菜肴按照传统方式烹饪,顾客还能品尝到手工炮制的药酒。”为了配套发展农家乐,胡有志从2016年开始先后创办通城瑶乡养殖专业合作社、通城古瑶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养殖山羊200只、土鸡300只,种植草莓、水蜜桃、猕猴桃、柿子等水果10余亩,开发钩藤等中药材80余亩,年收入实现翻番。

不仅如此,他还吸纳周边村民长期在农家乐务工,仅去年发放工资20多万元。同时,带动147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分红。2017年至2019年,近三年共计分红10万元。

如今的内冲瑶族村,黄精、钩藤漫山遍野,果蔬基地连片铺展,温室鲜花姹紫嫣红……全村农家乐、酒店、民宿已有20家,带动就业200余人。去年,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12万元,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

家住内冲瑶族村10组的“瑶妹子”胡佳楠,放弃远在外地电子厂的工作,在家门口支起了小摊。

在售卖饮料、零食、儿童玩具的同时,她还出售瑶族特色小手工制品,出租瑶族特色服装供游客拍照。

“瑶族特色服装男女老少款式都有,穿上拍照很有纪念意义。”胡佳楠说,以后村里的游客会越来越多,将会带动全村的旅游发展。

随着“中华古瑶第一村”建成开园,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和市民纷至沓来,瑶乡旅游经济逐渐升温。“预计今年村级经济收入可达90万元以上。”当地乡镇干部说。

2020年6月25日 星期

第04版:绿色咸宁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