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 星期
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
纤纤青竹挑起“脱贫担”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谨 特约记者 李星

  竹篓、竹包、竹花瓶、竹笔筒……3月27日,记者来到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的竹乡情竹艺加工厂,工人们正在为竹根抛光,一旁的竹货架上,各类竹工艺品琳琅满目。从去年开始,这里已经完成了70万元的竹产品订单。

  “山区的农民靠山吃山,竹梢、竹屑可以打碎做成竹炭,竹根可以做成根雕,竹枝可做成生活工艺品,竹杆可以制成竹签、竹筷、竹帘等……对大幕竹农来说,一根竹子全身是宝。”村支书朱万泽说。

  大幕乡是有名的“楠竹之乡”,其双垅村曾是咸安区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现有人口4280人,楠竹面积1.38万亩,每年消耗成竹9000吨。随着疫情形势好转,这里的竹产业扶贫车间也迅速复产,一派生机盎然。

  在该村15组楠竹加工厂,机器轰鸣,工人们在忙着劈竹、蒸煮、拉丝。

  “干这个活不累,每月还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正在捆竹丝的70岁贫困户罗和村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贫困户,扶贫车间里还有好几位,都是就近务工,极为便利。

  在省武警总队、咸安区政府办驻双垅扶贫工作队看来,要想脱贫致富,目前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他们同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目前,现有的竹加工厂主要制作牙签、筷子等半成品,生产过程中竹子的利用率仅达百分之四十,每年的生产废料必须拉到外省贱卖,其运输成本就高达320万元。

  经赴浙江金寨县等地考察论证后,他们发现,要实现高效利用,必须将每根竹子“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具体怎么做?建竹炭加工厂!

  于是,驻村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370万,新建一座占地20亩的竹炭加工厂,预计两个月后,将正式投入生产。

  朱万泽介绍,竹炭厂建成后,每年能消耗废料11000吨,生产竹炭2200吨,年产值800余万元。在吸纳10名贫困户务工,每年在增加集体收入24万的基础上,还能收购周边楠竹厂的竹屑、竹根;原本村民们弃而不用的破竹、残竹、小竹子也能加以利用,变废为宝。

  依竹而工,依竹而兴。如今的双垅村,从一根竹竿加工到全竹利用、从单纯加工到复式经营,一根竹子已经挑起了一条产业链,每年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带动12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除了现有的楠竹加工厂、竹艺厂,竹筷子厂也正在筹建当中。下一步,这里还将培养高产楠竹基地,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2020年4月3日 星期

第02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