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如何破解当前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既然有问题,就得迅速解决。笔者认为,各级各地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争做问题的终结者,而不做问题的传递者,更不能做问题的制造者。
要摒弃“躲”的惰性心态,善于发现问题。俗话说,成绩不谈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与成绩的显性相比,问题往往是是隐性的。如果任由惰性使然,不去用心发现和解决,就容易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一般问题变成突出问题,把简单矛盾拖成复杂矛盾。所以说,党员干部要把发现问题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第一步。要自觉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事事用心,处处留心,从繁杂事务中发现问题,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在调查研究中寻找问题。
要摒弃“怕”的消极心态,敢于直面问题。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若选择回避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但必然错过时机、丧失良机。党员干部要有直面困难和矛盾的勇气,查找问题不遮掩,亮出问题不心怯,牢牢把握主动权,迎头而上、主动担当。要敢于正视问题不回避、敢于承担责任不推诿、敢于直面矛盾不退缩,担得起扛得住。
要摒弃“等”的被动心态,乐于解决问题。有问题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党员干部愿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成效取信于民,让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善于站在全局高度、战略层面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出对策,让问题在自己手中画上“句号”而不是“逗号”,更不能是“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