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 星期
让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我市以制度建设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综述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哲 通讯员 李成 王雯静

  既出重拳“当下改”,又建制度“长久立”。

  制度建设最能管根本、管长远,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既是成果的体现,更是巩固成果的保障。

  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在建章立制、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制定一批务实管用的工作制度,真正发挥制度的引领性、规范性、保障性作用,不断把主题教育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咸宁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成果有哪些?

  ——23项主题教育制度相继出台

  12月6日,在市委主题教育制度建设媒体座谈会上,我市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解读了全市目前已出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成果:我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前已出台23项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关于建立县级以上党委(党组)“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的具体措施》《咸宁市关于“大学生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励关爱乡镇干部的十五条措施(试行)》《咸宁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咸宁市纪检监察机关鼓励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具体措施》《咸宁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咸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程建设项目进场交易运行规程》《“主题教育理论微课堂”学习制度》等,制度内容涉及高质量发展、民生保障、党建引领、作风建设、从严治党等方面,突出解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业保教医”等问题。

  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要求制度建设做到“预而立”,通过扎紧制度篱笆,推动主题教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确保主题教育成果不过期、不变质。

  我市及时印发了《关于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建设的通知》,提出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各级各部门坚决摒弃“制度建设是后期工作”、重视“当下改”忽视“长久立”等错误观念,坚持“全局一盘棋”思想,把制度建设作为整改落实、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早谋划、早部署、早推进、早见效。

  为提高制度的针对性,我市提出制度建设重在解决问题,出台一项制度,应当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个方面。

  为提高制度的操作性,我市提出要用系统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加强制度建设,在问题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想办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咸宁经验”。

  为提高制度的可行性,我市既提出建议题目,也指出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题,保证制度出台后能够落实落地。

  具体怎么抓?

  ——制度建设旨在为民成果惠民

  11月27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咸宁市关于“大学生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公布“揽才九条”,制定了一系列强力举措,让大学生来咸工作有房住、生活有补贴、就业有渠道、创业有扶持、直系家属就业有推荐、人才流通有机制,力争在5年内实现引进10万名各类人才。

  在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上,我市从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健全民生保障等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建立和完善了人才引进、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就业培训等5项制度机制,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效。

  接下来,我市还将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救助、低收入保障、农村饮水保障、消费保障、“智慧校车”、医生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等10项制度机制,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市委主题教育办围绕“863”专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领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方面问题,结合我市实际,精选51个制度建设题目供各地各单位参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有的从中选题,也有的结合实际自主命题,努力在群众“最盼”的地方抓整改,在群众“最急”的地方解难题,在群众“最怨”的地方改作风。

  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上,加快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在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上,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鼓励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理政。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上,不断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能,按照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审批、公车管理、统计管理等6项制度机制。

  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探索优化国有企业布局,做强做优咸宁特色品牌。

  在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上、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都分别建立和完善了多项制度机制。      (下转第二版)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