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 星期
入脑入心育新人——我市思政教育工作综述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 见习记者 谭宏宇 通讯员 田丽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近日,在思政选修课《温情中国》即将开课之际,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侣萍博士,在微信公众号“揽月湖畔思政说”推送这样一篇文章,讲述自己与这门课程的渊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今,面临着信息大爆炸、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挑战。网络逐渐成为青年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阵地,像微博、微信这般的即时通讯软件更是紧密镶扣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给学生们的思想行为以及人生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影响。

  如何将最难讲的课讲精彩,获得学生的“芳心”;如何在多元的声音中发挥好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成为我市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开辟思政教育新课堂

  “听完课后,自己对精准扶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收获满满,对下次课充满期待。”10月28日,湖北科技学院开展思政选修课《温情中国》首讲后,该校17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张智祥在微信朋友圈这样说。

  “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历史任务。”湖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田辉玉教授在首讲中,为同学们讲解精准扶贫的知识。《温情中国》系列课程由多个学科一线优秀老师担任主讲,将有亲身经历的老师和学生引入课堂,现身说法,可谓是此次课程的一大特色。它既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又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切中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一经推出,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湖科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刘自强说:“今天现场听了田辉玉教授的讲课,更加庆幸自己选了这门课,希望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关于湖北科技学院的故事。”

  同日,在鄂南高中高二(11)班的教室,学生们正在热议这样一个问题:军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为什么舞台下方的解放军战士能够克服疲倦、沉闷的生理不适感?

  有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是因为给他们开的工资高。”孩子们哄堂大笑,立刻有学生起来反驳:“工资只是激励他们克服生理局限的很小的一个因素,如果换另外一个工资高但身体上受不了的工作,他们可能坚持不下去。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我认为是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他们克服了恐高、忘记了疲倦。”

  经过一番交流互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具体议题逐渐上升为抽象的哲学命题。如此生动有趣的课堂是鄂高思政老师转变教学方式的缩影,这种“议题式”教学经常被运用到鄂南高中的思政课堂。  (下转第四版)

2019年11月9日 星期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