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 星期
昔日穷乡僻壤,今天希望无限——
老胡洞村之变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张方继 曾记录

  崇阳县高枧乡老胡洞村位于鄂赣两省交界的峡谷中,曾是我省深度贫困村。当地曾流传一句顺口溜:“娃儿上学奶奶外带,买个电视关着看,汉子娶妻多数失败”。26日,记者到该村采访时,发现一切都变了!

  变化一:村里大学生多了

  “只要娃儿想读书,我砸锅卖铁也要送他去!”这几天,老胡洞村1组村民廖卫军从浙江回到了老家,因为“娃儿们要开学了”!

  廖卫军有两个娃,儿子廖浩宇刚高考,女儿廖巧玲即将上初一。他家有一面墙贴满了儿女俩的奖状。

  “儿子成为大学生,我特骄傲。”廖卫军说。

  为啥?“恢复高考以来,我们村仅出了6名大学生。”村支书廖浪峰回答。

  老胡洞村地处偏僻,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学校,孩子上学是个大难题。

  “因为穷,我们这一代人,能读到初中就不错了!”廖卫军说。上学时,他成绩很好,考上了高中。可因父亲不幸摔伤,家里没了劳动力,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

  “在我们村,跟廖卫军同岁数的人,有很多小学都没毕业。因没啥文化,他们外出打工吃过不少亏。为了不让下一辈也吃这种苦,村民尽全力送娃上学。”廖浪峰说,尽管年轻的父母要外出打工赚钱,但孩子们都会让爷爷奶奶带到周边乡镇或县城去上学,全村再也没有一个辍学的孩子。

  廖浪峰的电脑里,有一张该村学生登记表:村里正在上学的孩子有近70个,大多都享受教育扶贫相关政策。今年该村考上大学的有三个。村民廖大军和张铜均的娃儿还考上了重点高中……

  变化二:“山货”进城了

  “你看,这是昨天的订单,有武汉、长沙的,也有广州、深圳的!”记者走进老村支书王金艳家,他兴奋地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他今年干的“大事”。

  王金艳当了十多年村干部,去年退休,养起蜜蜂。这一年多来,他的蜜蜂已逐渐发展至60多箱。

  “微信朋友圈里一发,就有人找我买蜂蜜,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金艳说。

  两年前,老胡洞村不仅路难行,还根本没有网络信号,电话打不出去,电视也看不了,有村民购买了卫星接收器,但是依旧无济于事,更别说上网了。

  2017年,随着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进,电信部门在该村建立了一个基站;2018年,又建了一个移动基站。

  基站建起来后,王金艳家换了平板电视机,装上了Wi-Fi,买了智能手机,学会用微信销售自家的农产品。

  “山里出好蜜,每斤能卖到60元钱,我今年已卖出了200多斤。”王金艳说,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搞一个专门对外销售的平台,把村里的“山货”都卖出去!

  变化三:老光棍娶媳妇

  “廖奎佳要结婚了!”前不久,当这个消息在老胡洞村一经传开,立马引起了轰动。

  廖奎佳是43岁的未婚大龄青年,在农村属于典型的“老光棍”。乡亲们乐坏了,大家奔走相告,一边放下手头的活儿前去道喜,一边盘算着怎样帮他张罗。

  耽搁到不惑年龄才娶上亲,并不是因为廖奎佳懒,也不是他长得丑,而是原来村子破旧、家里太穷。

  老胡洞村有3个组、558人,全村水田不到130亩,330多亩耕地零星分布在各个山坳里。地处青山水库源头,大型养殖业不能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们靠卖炭、狩猎、晒竹笋卖为生。人多时,口粮都不够。

  因为穷,村里的汉子往往三四十岁还娶不到媳妇,一些单身汉也曾从外地带回媳妇,可媳妇一见这穷山僻壤,再也不来了。村里至今仍有30多个老光棍。

  近两年,老胡洞村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实行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廖奎佳家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廖奎佳结婚也让村里其他单身汉看到了希望!”廖浪峰说,很多单身汉们也一改从前,有了精气神!

2019年8月28日 星期

第06版:区域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