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 星期
“转头”小动作隐藏大麻烦

  “回眸一笑百媚生”这句诗所比喻的回头之美,深入人心。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美不常见,但有一种隐藏着大麻烦的“回头一问”时常发生在老人身上。

  老人转头提问

  为何需要警惕

  你是否看见过这样的一幕:当有人向老人提问时,哪怕是个简单的问题,老人也会将头转向他的陪同者。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就诊的过程中,这种现象频繁出现。

  医生了解老年患者的病情时,通常会问“您怎么不舒服?”“头晕吗?”“平时都吃些什么药?”……此时,不少老年患者会做出一个动作——转头朝向自己的陪同者,问“我哪里不舒服呀?”“我头晕吗?”“我吃的是什么药?”……

  有的时候老人可能真的是记不清楚了,需要陪同者来证实。但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常发生在罹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老年人身上。经专家研究表明,虽然转头并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异体征,但转头应当被视为一种阿尔茨海默病的警示体征。特别是当咨询的全过程均是这种状态时,医生就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评估和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专科检查以明确其是否已经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这一体征出现得越频繁,则提示效果越具有特异性。

  在记忆障碍门诊,这种现象更为常见。这个小动作也有个专有名词“转头征”(Head-turning sign)。

  “转头征”是患病

  典型指征之一

  说到“转头征”的问题,这是有研究数据支持的。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医院的Miguel Tábuas Pereira教授在2016年的第二届欧洲神经病学大会年会上公布过一项研究结果。

  Pereira研究团队纳入了78名阿尔茨海默病(AD)和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受试者。研究严格参照“转头征”的标准定义:护理人员坐在患者身后呈45度角,距离患者约1米,患者在回答由医生提出的连续5个预定提问时,自愿将头部转向护理人员。这些问题包括“你上一顿饭吃的是什么”“今天是几月几日”等。“转头征”以0-5分作为评分标准,得分取决于参与者转头的次数。

  研究结果显示,有83.3%的AD受试者和44.4%的a-MCI受试者出现“转头征”。如果考虑以至少出现一次“转头征”作为AD的诊断标准,则敏感度大约为80%,特异度约为53%。

  研究者同样发现了“转头征”和脑脊液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之间存在关系,而和抑郁或自知力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所以,“转头征”是一个不寻常的具有临床导向价值的体征。它与阿尔茨海默病有直接联系,并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典型指征之一。

  是老“糊涂”了还是生病了

  阿尔茨海默病会缓慢而痛苦地带走一个人的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行动思考能力,使患者无法正常说话、吃饭、找到回家的路。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我国到2050年有超过45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家属是可以早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症状的第一人。但事实恰恰与此相反。“忘事”“脾气改变”“情绪大变”“总算错账”……患者的这些前期症状常被家属认为是自然衰老的“老糊涂”现象。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力减退、失语、失用(即运用障碍,表现为不存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的情况下肢体的运用障碍)、失认、视空间功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智能障碍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也会相应增多。因此,当老人出现衰老变化时,不要简单地认为是因为他们老了,或是“糊涂”了,应该首先排除疾病的因素。

  轻度认知障碍是最佳治疗期

  为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治疗药物的研发,至今却尚无有效的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有效的药物治疗。

  但轻度认知障碍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是国际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干预的最佳时间窗,若能早发现早治疗,则可极大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轻度认知障碍是介于正常衰老和患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与年龄和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老人相比,这类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减退,但日常能力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只是长期以来,我国轻度认知障碍的知晓率和就诊率较低,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多隐匿在社区,如何高效识别和预警该人群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现代临床医学的轻度认知障碍筛查体系有待完善。此外,规范化辨证评估体系的缺失、轻度认知障碍脑病机理论的不足等问题,使得中医学也未能在社区轻度认知障碍防控中发挥“治未病”的优势。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意味着其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诊率和治疗率均较低,这与医患双方对疾病管理认知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选择既能让患者获益,又能够减少潜在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取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优化管理的双赢。目前已知的治疗方法仍以改善症状、阻止认知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发展、维持残存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为主要原则。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有900多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在4%-6%,并且呈不降反增态势。家属最易察觉患者身上发生的变化,我们呼吁大家要关爱自己的父母或伴侣的记忆、性格、习惯的变化,及时发现疾病的征兆。同时,每个人都应关注脑健康,将“记忆体检”纳入例行健康体检中。

  延伸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的三个时期

  阿尔茨海默病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本报综合)

2019年3月8日 星期

第05版:健康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