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往年的王者片种喜剧片退位让贤,国产科幻片成了春节档的新宠儿,《流浪地球》引起一场全民科幻热,电影的热映也带动相关作品热销。
无独有偶,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代表作《银河帝国:基地》销量日前突破百万册,成为热门话题。科幻正从小众圈子走向普罗大众,呈现勃勃生机。
《流浪地球》原著卖到全国断货
随着电影《流浪地球》引爆春节档,与电影同名的小说受到市民极大关注。许多人走进书店,把注意力放在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原著上。
“电影看了,感觉没过瘾,特意跑来买本小说,电影体验的是视觉,小说可以慢慢静下心来,品读里面文字魅力。”市民王女士说。
2018年11月,《流浪地球》小说荣获2018中国科幻大会水滴奖评委会特别奖,出版有多个版本,本来销售情况就不错。
“假期里销量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说起电影热映带动原著销售,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这样感慨。
从大年初一开始,就不断有读者来书店询问有没有原著。书店本来备了一些货,“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火,到年初三已经卖光了。”没买到的读者就留下了预订电话,假期里,已经有60多位读者预订。春节假期过后,书店紧急和出版社方面联系,补进200本。
电影的热映让刘慈欣名气更盛。书店专门设立了“中国科幻小说专题”,刘慈欣其他相关作品,包括《三体》《时间移民》《2018》等也全面热销。
同样的戏码也在大众书局上演。大众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日,《流浪地球》原著是社文类书籍销量第一名。各门店节前备货共有600多本,目前仅有少量还在销售,书局正在与出版方联系加印补货。“估计要等段时间,已经全国断货了。”该负责人有些无奈地说。
近日,大众书局各门店《三体》套装也已经卖了200套。为了顺应这波热潮,这段时间,大众书局将在30家门店举办科幻主题展。
“春节期间就卖断货了。”先锋书店总店负责人同样介绍说,“连带刘慈欣老师的其他书也很火爆。”
《银河帝国:基地》销量突破百万册
无独有偶,不久前卖到全国断货的,是另一部科幻作品《银河帝国:基地》。
《银河帝国》是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代表作,讲述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历史,不但被马斯克用火箭送上太空,还入选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阅读书目”。
寒假期间,《银河帝国:基地》在各大书店出现学生抢购现象,多处出现断货。据出版方介绍,由于《银河帝国》的需求量剧增,多家印厂多台机器日夜开工,依然跟不上销售的速度。
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介绍,《银河帝国》七部曲的第一部被纳入阅读书目,所以销量也集中在第一部,每到开学季,整个新华书店系统销售量在1300本左右。
阿西莫夫系列小说《银河帝国》创造了畅销神话,持续卖了60年,至今仍盘踞亚马逊网站科幻小说最畅销前100名榜单,累计销量超过5000万册。
《银河帝国》系列出版以来,对人类的太空探索、世界局势、前沿经济学理论、好莱坞电影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它的读者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袖,这种影响也渗透到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2012年4月,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逝世20周年纪念日,读客重新引进出版了《银河帝国:基地》,发售前三个月卖出了5万册。
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的火爆给科幻市场带来了转机。《银河帝国》以每天2000套的订单量在疯涨,每天货源一补上就被卖空,这个状态整整持续了50天。
科幻从小圈子走向大众
《流浪地球》《银河帝国》的火爆证明,科幻仍是当下人们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幻正从小众群体逐渐走向普罗大众。
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
事实上,人类在航天科技方面的不断突破,赋予了科幻电影不断的创新想象;而科幻电影在大众领域的流行,又鼓励了青少年投身于航天事业。对一个科学精神足够普及的国家而言,科幻文化的普及是水到渠成的。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大众对科幻小说开始了持续广泛的关注。
2017年,《银河帝国:基地》入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阅读书目,阿西莫夫这个用想象力和智慧改变世界的作家,在影响了几代人后,被更多中国小读者所熟知。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热映,中国科幻走上了西方发展已久的“小说+电影”的立体化道路。
从小说到电影,科幻也从小众的圈子走出来,成为主流文化的一环。
值得一提的是,科幻小说在中国日渐火热,读者已经不满足于简简单单的阅读,更深度严肃的思考和探讨让科幻作品成为一种谈资,走进公众视野。
最近知乎就出现了刘慈欣与阿西莫夫比较的讨论帖,浏览量已近百万,而这股热议正逐渐蔓延到微博、今日头条等其他平台,诸如五岳散人、王小山、祝佳音等知名大V都加入了这场讨论。原来只是小圈子的讨论逐渐扩大成为影响大众的现象级话题。
科幻文学
迎来黄金时代
如今,《银河系搭车客指南》《沙丘》……越来越多的优质外国科幻小说走进大众视野;本土的科幻小说创作更是如雨后春笋人才辈出,刘洋的《火星孤儿》、陈楸帆的《人生算法》、江波的《机器之门》等科幻新作陆续出版。
如果说《流浪地球》里程碑式的意义,溢出了科幻的类型边界,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志性力作,那么,持续发力的本土科幻小说,在视野边疆的拓展、题材手法的更新等方面,也推动读者不断突破对未来想象的边界。
网友日暮说,“一句话,当人们读罢科幻小说,开始仰望星空,并赞叹宇宙的浩渺和自然的伟力,科幻小说也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读客文化总编辑许姗姗是《银河帝国》的责任编辑,10年前就开始布局科幻产线。她认为,科幻小说终将成为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抗衡的文学品类。
中国社会经历着科技的空前聚变——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逐渐成为科技发展主流,并彻底改变整个社会。科幻文化生长沃土的崛起,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幻小说在中国的热度远不止于此。
另一方面,文明的发展程度越高,重视教育的程度也就越高。“科幻激发想象力”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父母们也更愿意让孩子阅读科幻作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科学精神。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