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整治,是一个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整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
背街小巷建成时间早、标准低、历史遗留问题多,又无专人管理。这些特点,导致治理工作思想统一难、工作协调难、长效管理难。在这些难题面前,背街小巷治理工作的出路在何方?记者进行了深入探究。
党建引领得民心
位于浮山办事处银泉社区的鄂棉小区,原是鄂南棉纺厂职工小区。2006年改制后,小区就无人管理,片区内的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明显。
去年8月,该小区党员选举成立了党支部,并成立小区红色业委会。此后,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群众进入自治管理模式,小区环境在日益改善。
因此,银泉社区支部书记李苗有个计划,2019年要在辖区所有老旧小区成立支部业委会,通过党建引领,为背街小巷治理筑牢根基。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李苗认为,背街小巷改造要想成效显著,必须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一个好的带头人。如果老旧小区实现了党支部或党小组全覆盖,选拔能人,锻造坚强“主心骨”,在违建拆除、资金筹措、长效管理等方面都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委党校教师郑重也认为,背街小巷的整治工作,要在党建引领的旗帜下,倒逼党员作为。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小区党员把身份亮出来,带头入户、带头拆违、带头出资出力、带头维护管理,营造党员当表率、群众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市政协委员罗显忠说,背街小巷虽然难管理,但是不能不管,管好了最见城市治理的真功夫。他认为,可以借鉴“河库长制”的做法,也给每一条街巷选一个“街巷长”。“街巷长”由各街所属党政一把手“兼职”,把“街巷长”的姓名、联系电话,以及负责街道的长度等都明示出来,哪条街有问题就找“街巷长”,由“街巷长”安排专人处理。
同频共振聚民力
背街小巷是多数群众的安身之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舒适度、出行便捷度。对背街小巷环境进行整治,广大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
“背街小巷的改造方法要转变,过去是‘政府大包大揽’,现在应该提倡‘全民同频共振’。”咸安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周亚军认为,同频共振能突出居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破解产权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的复杂局面,最大程度减小改造过程中的“阻力”。
市委党校副教授解全胜也提出要激活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意识,可以倡导小区居民共同出资出力,居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自然能更快地推动改造有序进行。
他认为,要让小区居民参与到背街小巷及老旧小区改造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商议,为“改造前如何规划、改造中如何建设、改造后如何管理”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效果。
解全胜建议,各相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对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动处理,确保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让惠民工程成为暖心工程、幸福工程。
疏堵并举顺民愿
“背街小巷的环境管理是动态更新的,不可能一劳永逸。”钱红云退休前是一个城中村的支部书记,她觉得背街小巷治理不能重工程改造而轻长效管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该“疏堵并举”,将“疏”字挺在前面,“堵”字紧跟其后,不离不弃。
据了解,目前,咸安区已制定出台背街小巷整治及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计划每年投入资金1.5亿元,用三年时间将余下的181个老旧片区、75条背街小巷改造、整治完毕。
周亚军说,必须始终坚持以“路面平、排水畅、路灯亮、设施齐、环境好”的目标,将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全面提升背街小巷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改善周边环境、景观、交通状况,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背街小巷整治带来的便利。
罗显忠建议,要组织社区党员干部、义工入户做好政策宣传,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及时修改规划设计,同时充分考虑百姓出行方便、便捷的需求,合理设置停车位、垃圾箱、路灯等设施,堵住漏洞。
“要用绣花功夫做好背街小巷的治理”。郑重说,尤其是要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明确的部门联动机制、资金筹措机制、项目建设机制和群众自治机制。同时,要常抓不懈,把相关工作纳入考核,倒逼相关负责人下真功,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