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非煤矿山众多,过度开采,一度造成了山体破坏、空气污染、道路损坏。2015年,市委市政府重拳整治非煤矿山,今年4月又出台了方案对非煤矿山地质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非煤矿山治理情况如何?山体地质生态环境如何恢复?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山体之殇:曾留下200多处伤疤
来咸宁的游客,第一感受就是咸宁的山多树多,天蓝水绿,空气好;第二感受是咸宁绿色养眼,生态润肺,心态好。
养眼润肺的背后是咸宁重拳整治非煤矿山,全力用绿色祛除山体伤疤的积极作为。
“这些山体的伤疤曾是咸宁深层的痛。”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回忆。
——过去粗放型的矿石开采,导致地质生态环境破损严重,就像一个个巨大的伤疤。通村道路经过拖运矿石车辆的碾压,坑坑洼洼,难以通行,绿油油的山体变得满目疮痍,失去生机。
——矿石开采已经影响到当地居民正常生活,有的矿区村民诉苦整个村里全都是灰尘,窗户都不能开,尤其是机械碎石声、车辆运输汽笛声,形成一种混乱噪音,骚扰着村民平静的生活。
2012年前,咸宁共有非煤矿山209家。简单的说,在2012年前,咸宁的山体至少有209处伤疤。
面对伤疤,咸宁群众有需求:过度开采造成了地质生态环境破坏、大气扬尘污染、交通干线损毁,群众希望有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
面对伤疤,咸宁决策者有指示:生态环境是咸宁发展最厚的资源,最强的优势,最大的特色。实现绿色发展是打造“香城泉都”的引力,是推动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015年,全市启动了非煤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综合整治:关闭143家非煤矿山
非煤矿山的综合整治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拥护。
“从动员会到部署会,从推进会再到督导会,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职责。”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统一了思想,即咸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站在政治定位的高度、生态文明的角度、经济发展的深度、社会进步的维度,把“坚持绿色崛起,打造中部绿心,建设国际生态城市”,作为推动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
明确了职责,即咸宁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13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市非煤矿山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坚持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协同精准施策发力。
一个个得力管用的方案陆续出台。
2015年出台了《咸宁市非煤矿山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矿山管理秩序和矿业权审批呈报程序的通知》。
2016年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强非煤矿山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非煤矿山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
2017年出台了《咸宁市全面深化非煤矿山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煤矿山综合整治深化行动的通知》。
强劲的高压措施、务实的工作态度,至2017年底,全市非煤矿山关闭143家,经市政府审定过渡期保留66家,已注销采矿许可证98宗,使全市非煤矿山综合整治在稳妥中推进,确保了社会稳定,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与法律风险。
山体恢复:复绿覆盖率将达80%以上
“矿山综合整治的最后一环就是要让山体恢复绿色,这也是我们当前主抓的工作重点。”今年正月初九,市委书记丁小强、市长王远鹤对全市非煤矿山恢复治理在咸通高速段矿山现场办公要求,并明确要加快推进矿山复绿工作,作为县(市、区)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票否决”的要求。
今年4月,市政府印发了《咸宁市非煤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行动方案》,标志着用绿色给山体祛疤行动拉开了大幕。
怎样恢复?《恢复方案》明确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实行共治共享;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实行市场运作;因山因势、因地制宜,实行先重后缓;企业主体、依法治理,实行边采边治。
《恢复方案》还明确了恢复治理的任务和目标。
到2020年6月30日前总产能控制在1500万吨内;超限超载遏制率达95%以上;大气扬尘污染降排率90%以上;矿山恢复治理面积达到90%以上,复绿覆盖率达80%以上。
如何恢复?分四个步走。
第一阶段,是已经完成的试点示范恢复阶段,即今年3月1至6月30日对1至2个矿山进行试点示范恢复治理。
第二阶段,是目前还在进行的重点区域恢复治理阶段,即从7月1日至12月31日以“一线、一片、两区、两山”进行重点区域恢复治理,包括桂花片、咸通高速一线、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凰山、白云山。
第三阶段,从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面启动“三道两旁”以及所有关闭矿山恢复治理工作。
第四阶段,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组织修复验收。
科学决策展示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决心,整治方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复绿行动证明了山体祛疤重新披上绿装。咸宁的山将会更青,咸宁的天将会更蓝,咸宁的水将会变绿,抓铁有痕,落地有声,将会给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咸宁赋予名副其实,也会给人们带来高质量的新的生态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