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
赤壁:转型升级谱新篇
咸宁日报全媒记者 柯建斌 周荣华 黄柱 特约记者 童金健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大乐摄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千年古战场——赤壁,奏响了转型升级最强音,谱写出动人的崭新篇章。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11月26日,记者走进赤壁银轮工业换热器有限公司。

  公司设备林立,机械手左右腾挪,运输带来回运转。

  “这条全自动化生产线3月投入生产,检测数据同步上传到阿里云,全国实时共享,可以随时掌握生产情况。”公司技术总监王典运说,公司第2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加紧安装,12月可投入生产。

  银轮公司所在地原是蒲圻起重机械总厂。由于行业饱和,这家有60年历史的老企业濒临绝境,被迫改制转型。中国换热器龙头企业银轮股份投资1.5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赤壁银轮工业换热器有限公司,一个全新的现代化企业浴火重生。原来的主打产品电动葫芦、起重机已变为今天的换热器,公司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现在我们基本结束了人工作业,人年均产值由60余万元提高到150万元,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王典运说。

  银轮是赤壁市传统工业企业转型的代表。

  赤壁是传统的工业县市,长期以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格局调整,传统产业近年发展艰难。

  赤壁市委、市政府认为,传统产业仍是赤壁的基础产业,不能简单一关了之,关键是要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上狠下功夫。

  黄金岭下,昔日的蒲纺针织厂迎来新主人。在该厂旧址上新建的赤壁新纺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内,一卷卷布匹从机器中“吐”出,染色、整烫,即将出口欧美。

  “产品也跳出以往的低端面料领域,主攻出口的高档印染梭织面料和服装面料,目前畅销海外。今年预计销售额可达3亿元以上。”公司总经理李营说。

  蒲纺是赤壁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摇篮,种种原因造成发展困难,企业一度全面停产。以蒲纺为重点,赤壁近年加大纺织服装产业改革转型力度。有资产重组的,有“腾笼换鸟”的,有技术改造的……经历了转型阵痛的赤壁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形成纺纱、印染、针织、制衣等产业体系链条。据统计,该市目前有纺织服装企业83家,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出口1869万美元,税收2.2亿元。

  新兴产业生机勃勃

  记者在湖北宇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公司厂区内到处堆放着各种规格的透水板、挡土墙。

  “它们都是环保节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28天内将运往订购地。”公司副总经理张传胜说,这些产品只是附加产品,公司生产的核心产品是吸音板。它能在源头吸收火车运行铁轨摩擦产生的噪音。 (下转第六版)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