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是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的一种专注的状态:这是一种完全投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投入者会有一种高度的充实感和兴奋感,而这种状态下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与心灵鸡汤类书籍不同,《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借用了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理科概念,让读者在生活中实践“保持专注、幸福感翻倍”的科学。
A “高度专注的状态”被称为“心流”
心理学家将高度专注的状态称为“心流”。
这是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感觉不到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能以极高的效率完成手中的任务,并且产生充实的感觉。
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事情完成之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当我们投入全力去做那些有挑战且擅长的事情时,就会进入那种状态,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等。
如何确切地描述“心流”的感受呢?
作者引用了通俗生动的例子——跳舞。“一走进舞池,我就觉得像漂浮了起来;好像喝醉的感觉,当舞到尽兴,我浑身发热、欣喜若狂,仿佛借着身体语言与他人沟通。”
心流的另一面是让人沉浸于思维之乐中。牛顿把手表放进沸水里,手上却捏着鸡蛋计算时间,因为他已沉浸在抽象的思考当中。
迈克尔逊是第一位赢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有人问他何以花那么多时间测量光速,他答道:“因为太好玩了!”
B “心流”一词源于被调查者的描述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揭示,心流是一种最优体验,其中既有科学的成分,似乎也有哲学乃至形而上学的味道。
但作者在书中的奇思妙论,不是基于玄想,而是调查。
作者和他的小组访问了职业、学历各异的男女老少。让每个对象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呼叫器每天不定时呼叫8次。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按照满意度的等级,记录当下自己的感觉,并记录当下从事的活动。
这些分析记录超过十万份。故最优体验发生于何种活动中,是大规模调查的结果。甚至“心流”一词也非作者自创,而是多数被调查者描述他们的最优体验时所用的词汇:“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作者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一位攀岩选手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C 最优体验的反面是“精神熵”
集中注意力是形成心流的关键。人类有一个超大的意识系统,意识系统需要秩序,无序时人们就会焦虑、烦躁。
作者不是从寻常视角去讨论内心的秩序,而是从大自然的秩序之起点开讲,即熵与反熵。
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
简单地说,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比如在冰里面,水分子相对固定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就比较低。变成液态水后,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变大。成为水蒸汽后,分子四处乱窜,熵值就更大了。反过来,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就越低。
作者借此提出了“精神熵”概念。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作者说“精神熵是常态”,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
作者用水流来比喻这个过程。当你自审内心时,你发现你的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一切都处在最佳、最合理的位置上,所有念头都相互支持、相互关联,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往同一个方向前进。这是一个混乱程度最低、秩序最高的心理状态。
D 在“心流”中感受成长乐趣
人类在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的时候最容易发生心流。
首先是有目标,不论是自己想做还是被逼,都比漫无目的来得好,游戏在这点上做得就很好,在游戏中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么。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即时反馈,做一件事,立马就能得到结果,比如问题解决了,球赛赢了,怪物杀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挑战性,经过一系列的挑战,终于达成了目标。
把游戏换成工作,是不是也能产生这种状态?工作常常大多没啥意义、枯燥重复、不断遇到压力挫折,我们也常常对工作失去信心、失去兴趣。
作者建议,分解工作中的每一步,用心的眼光去审视,找到更好的方法。同时进行时间管理,将工作事项按优先次序排序,有条不紊地处理。
人际关系对心流也有影响。研究显示,朋友的出现,能改善我们的幸福感,带来的激励与鼓舞,让我们的情绪与意识不断得到磨练,更容易产生心流状态。
可以造就心流的活动必有挑战,挑战应该是动态的,即当挑战与你的技能匹配时,就有了心流。当挑战的目标大大高过你的技能时,将产生焦虑,此时应降低挑战目标。当你的技能高过设定的目标,继续持续这种活动将产生厌倦,便要提升目标,以求挑战和心流的持续。正是在技巧提高、目标上调的过程中,当事者感受到了成长的乐趣。
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去收获更多成长,心流理论提供了一扇窗户。 (本报综合)
相关链接
最优体验由自己缔造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最优体验乃是由我们自己所缔造的。
对一个孩子而言,也许就是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放到他从未堆过的那么高的塔尖上;对一位游泳健将而言,也许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纪录;对一位小提琴家而言,也许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乐曲演奏得出神入化。
每个人毕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而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
对幸福的渴求亘古不变
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我们不仅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人类对宇宙星球及原子的认知与知识,已超乎前人想象;往昔无所不能的希腊众神,与现代人相比较,不过是一群无助的幼童。
尽管如此,人们对幸福的渴求却是亘古不变。现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见得比亚里士多德更透彻,而对于如何得到幸福,更可说是毫无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