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搬8000块砖,就是150元。
每天一睁开眼睛,“搬砖妈妈”甘英明就开始算这样一笔账,日复一日,已经算了6年。
这笔账占据了她的脑海,横在她的心头,也沉重地压在她的肩膀上。
150元,是甘英明老公每周做血液透析所需的费用。
150元,是甘英明一家四口一周的日常花销。
现在,小儿子和他姐姐一样又被查出患上肾病,想到未来,甘英明的心里好像压了一块砖头……
肩头的重压,令人窒息
15日下午4时许,崇阳县城的一个小工地,我们见到了正在搬砖的甘英明。
时值寒冬,工地里一群男人中间,身穿桃红色毛背心的甘英明十分显眼,她和一位工友正在埋头搬砖装车。待升降机降下,甘英明和工友合力将满载砖头的小车推进去,又转身独自拉起一车水泥,奋力送入升降机中。
她表情平静,只顾弯腰捡砖、装车、拉车……如此往复循环,一刻不停。
如果不是那一头长辫子和桃红衣服,她真的和其他男性工友毫无区别。
“老公孩子都得病了,一家四口要靠她一个女人在工地搬砖养活。”一旁的工友说。
趁着卡车卸砖的功夫,甘英明暂停手中的动作,擦了擦脸上的汗,喝了两口水,跟我们交谈起来。
甘英明告诉我们,女儿三岁半就得过肾病,治疗几乎花光积蓄。2012年丈夫又查出了尿毒症,当时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她借遍了亲友,带丈夫去外地看病。
由于不了解政策,看病的8万多元钱都无法报销。病没治好,还欠了一身债。现在丈夫一周要到县医院透析3次,她只能从老家来到县城,奔走在各个工地搬砖养家。
“以前我老公在工地做事,是个小工头。生病后他做不了事,我又没文化,只能到工地搬砖打小工。一天搬七八千块砖,能收入150到200多块钱。”甘英明说,每天五六点她就要到工地上工,晚上六七点才回家。这么起早贪黑的工作,一月能赚两三千元钱,勉强能维持生计。“最怕下雨天,工地不开工我就没有收入。”
幸福的记忆,屈指可数
然而,厄运却如影子一般纠缠在甘英明身后。不久前,她的两个孩子也查出有遗传性肾病。
“我男人病了6年,我都没有向社会求助过,这次查出来两个孩子也有问题,我真的扛不住了。”甘英明说。
傍晚时分,甘英明从工地离开,骑着电动车回到租住的房屋。
一间20平米左右的房间,光线昏暗。两张床、一张方桌、几张凳子就是主要家具。
屋内比较凌乱,靠墙的桌子上,堆满了一家人的药,床头的墙上贴了十几张奖状。
“这是我女儿和儿子的,我女儿读书还不错,年级能排到前70名。”说起正在读初三和初一的两个孩子,甘英明显得有些许骄傲和开心。
然而,这样的开心对于这个家来说,是短暂而奢侈的。
在甘英明的记忆中,只有结婚的头三年,丈夫健康能干,膝下一儿一女乖巧聪明,那段时间才是快乐幸福的。
自从女儿得过肾病,丈夫患上尿毒症,快乐似乎离这个家庭越来越远。
病痛的阴影一直笼罩甘英明家,家里永远捉襟见肘,永远被窘迫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这一家人没有拍过一张全家福,因为甘英明觉得“太贵”。
虽然总是在医院奔波,但是甘英明没有做过体验,因为她怕花钱,也怕自己的身体真被查出什么毛病。
两个孩子总是穿着别人捐赠的旧衣服。入冬以来,她花了200多元给孩子一人买了一件棉袄,这是家里近期最贵的一笔花销。
亲朋好友间的人情往来,她总是能躲就躲。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甘英明无奈地说,就这样过吧,能有什么好准备的。
无尽的牵挂,全是家人
读初一的儿子休病假在家卧床休息。甘英明提前回家,就是为了让儿子按时吃上晚餐。
“他(小儿子)刚做了肾穿,说也是有病,遗传的。要是不控制,就要跟他爸爸一样了。”谈到两个孩子的病情,一直表现得坚强的甘英明数度哽咽抹泪。
“到武汉去检查,结果一出来,都有遗传(病),我感觉天都要塌了。”她说,丈夫的病已经不做指望了,可两个孩子未来的路还长。“我曾经想过让孩子辍学,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呢?”
目前,甘英明的丈夫已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医疗费负担大大减轻,家里也有了低保。这次两个孩子生病,学校师生捐了几千元钱,这些都令她非常感激。
可是,孩子需要长期跟踪观察、治疗,这些花费让甘英明不敢去想。
“我已经50岁了,再过几年工地可能都不要我了。我也不敢生病,我倒了,这个家怎么办?”甘英明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筹集资金,把危险边缘的儿子拉回来,希望两个孩子挣脱父亲的病患阴影。
甘英明说:“能看到他们健健康康地上大学,我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