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星期
关于加快推进武咸同城化的建议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核心提要:回顾推进武咸同城化的多年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面临很大挑战,亟待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抓手,积极推动武咸同城化工作打开新局面,走出一条区域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子,为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新贡献。

  一、推进武咸同城化的现状交通方面,两地共同谋划推进了武咸城际铁路、武厦高速铁路、武咸快速通道、武深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武汉新港由武汉港和咸宁市、鄂州、黄冈等地的27个港区组成港口集群,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由武汉市直接管理。

  商贸方面,武商量贩、中百仓储、中商平价、中商百货等武汉知名商家先后落户咸宁,咸宁农产品通过连锁超市进入武汉,走向全国。

  产业方面,咸宁市积极与武汉市各大开发区开展合作,借助武汉打造世界知名“车都”和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市的机遇,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智能机电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咸宁高新区“光谷南”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

  公共服务方面,推动咸宁市中心医院由同济医院全面托管,实现与武汉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共享发展。与武汉市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不断深化梓山湖新城与武汉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湖北商贸学院咸宁校区已建成,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加快推进。

  互动互访方面,近年来,咸宁市与武汉市展开了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建立了重点对口联系机制。咸宁市6个县(市、区)和咸宁高新区分别与武汉市中心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缔结为友好县市区、友好开发区,多个部门先后与武汉市和武汉城市圈内兄弟城市签订合作协议。两地党政代表团、企业家代表团交流互访多达数百次,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健全。

  二、武咸同城化存在的问题武咸同城化进程相对较慢,主要存在以下制约武咸同城化进程的障碍性因素:两地同城发展的思想共识尚未形成。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联动不够。产业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急需加强。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有待健全。

  三、加快武咸同城化进程的建议加快推进武咸同城化进程,必须加强与武汉在要素集聚、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开发、两型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对接,率先在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一)实施规划同编。在武汉大都市区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大背景下,两地城市建设应实现无缝对接,从总体、分区、控制、专项等多个层次,在产业经济、生态保护、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规划同编、建设同步、资源同享,为武汉未来向南拓展、咸宁向北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交通同网。两地要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努力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结构层次清晰、能力负荷充分、功能衔接顺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打通两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针对武汉南向出城通道线路少、堵点多、断头路等问题,对出城通道关键节点进行提升改造,加快推进107国道改扩建,早日建成天子山大桥打通武咸快速通道,开辟武咸新通道,有效缓解现有道路交通压力。推进两地公交同城化,实现城际客运一体化运营、公交一卡通行。共同推动将武咸城际铁路交由武汉地铁集团托管运营,并与武汉地铁互联互通,实现武咸城铁公交化运营,提升客运效能。加快武汉新港建设,将咸宁港区建设纳入武汉市重大项目库和武汉自贸区范围,打造集现代航运物流、临港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港、枢纽港。

  (三)做到产业同兴。两地应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协作、功能互补。在工业上,探索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武汉国家级产业园区在咸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咸宁应积极对接武汉产业转移和产业配套,以咸宁国家级高新区为载体,依托武汉光谷建设“光谷南”产业基地,做好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智能机电、光电子等产业的配套服务,释放武汉产业环境容量,为武汉光谷核心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形成“核心产业区+配套服务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在旅游业上,加快整合宣传力量和旅游资源,共同推进旅游“打包宣传”和“一卡通”合作项目,将两地打造成“无障碍”旅游区,让咸宁成为武汉市民黄金周末度假首选地、武汉后花园,实现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产业同兴。在现代农业上,联合建立农资农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共同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武汉农产品专属供应基地,为大武汉提供安全、绿色、新鲜、丰富的农产品。

  (四)坚持生态同建。两地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应共同建立“长江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跨区域、跨流域水污染治理,建立统筹管理生态保护机制和稳定多元的江河、湖泊保护投入机制,加强联合宣传执法监管,构建跨界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联合建立打击长江河道非法采砂综合执法机制,确保长江大堤特别是簰洲湾堤防安全。加快推进斧头湖综合治理,共同建设大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

  (五)促进金融同城。要促进武汉金融资源向咸宁聚集式扩散,探索建立武咸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招引高新技术产业及配套产业项目,支持咸宁加快推进贺胜金融小镇建设。将咸宁金融信息港作为打造中部地区金融中心的组成部分,纳入光谷规划区,吸引总部在武汉的金融机构到咸宁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数据中心。推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咸宁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和引导咸宁企业在“新三板”及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组织开展企业股权融资,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以金融改革为重点,建设以“碳金融”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中心、生态农业金融中心和以幕阜山片区为典型的扶贫金融中心,形成与武汉相呼应、辐射周边城市的咸宁区域特色金融中心,共建区域性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

  四、武咸同城化的机制保障推动武咸同城落实落地,必须创新顶层设计,建立强大推进机制,真正做到打基础、管长远。

  (一)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坚持高层谋划、高位推进,联合建立高规格的武咸同城推进委员会,负责武咸同城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建立工作定期会商和日常沟通推进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武咸同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大问题和具体问题,做到沟通“全天候”,对接无障碍。

  (二)建立无缝化对接机制。推动双方相关部门、县(区、市)、建制镇之间建立紧密的对接合作机制,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各项工作无缝对接,将武咸同城打造成武汉城市圈合作共赢的先行区、示范区。建立健全重点对口联系机制,深化咸宁市6个县市区和咸宁国家级高新区与武汉市中心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交流合作。建立定期互访交流机制,深化两市互访交流平台建设,加强两地党政代表团、企业家代表团的交流互访。实行关键领域重点对接机制,积极与武汉市建立计量监管、技术共享、计量结果互认等新机制,确保咸宁企业享受与武汉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和服务。

  (三)制定清单式合作计划。两地共同编制武咸同城总体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总体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制定详细的项目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按年度细化分解,将方案和计划集成为工程化、体系化的一个个具体合作项目或共建项目,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确定双方牵头领导、落实部门和工作举措,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好跟踪督查,确保武咸同城推进有计划、每年有进展。

  (课题组组长:杨龙文 课题组成员:汪球 熊敏 尹峰)

2017年12月5日 星期

第05版:决策参考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