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 星期
没有完美的审判
——读《虚无的十字架》有感
记者 李娉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获得死刑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

  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在小说《虚无的十字架》中,对他所在国度的司法制度提出诘问,也对复杂的人性发起反思。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道正与小夜子的爱女独自在家时,被入室行窃的小偷杀害。凶手被宣判死刑后,虽然在世人的眼里,道正与小夜子应该了却心头大恨,但与此同时,他们感到人生失去目标。因为最无法平息的伤痛是,即使凶手伏法,女儿也无法再复活。最终,失去爱女的痛苦使道正与小夜子离婚。

  离婚后的道正改行从事动物丧葬职业,为死去的小动物找到回家的路。小夜子也同样放不下对女儿的歉疚,加入被害者遗族会,希望能够籍由自己的努力,减少遗族们内心的痛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了患有偷窃症的沙织,试图拯救身处迷途的她,却不料自己无意中揭开了一个几已愈合的旧日疮疤,将故事推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某日,道正接到刑警致电,带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小夜子被杀了。虽然不久后凶手自首,但道正却在小夜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似乎并不单纯……

  其实,在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中,《虚无的十字架》并不是一个痛快淋漓的推理故事,书中的每起案件也并无特别之处,但经过作者巧妙的架构,几起看似并不相关案件的当事人之间,竟然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交集。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关联和因果轮回,将故事提至另一种高度。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中,作者采用多线叙述最终并线的方式,将几个家庭的不幸渐次呈现于读者眼前。小说通篇以作者惯用的生活化白描式风格写作,读来倍感亲切。其中,因人类天性自私所产生的情感纠葛和矛盾,既是对人性的深度打磨与考验,也将绝望书写到极致。

  最终,作者以加害者、受害者及家属等各方不同角度轮流切换并自然糅合的方式,还原出一个既错综复杂又相互牵扯的故事。而这一切描述,都是为了对死刑存在的意义进行深刻探讨: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却原来,世上从来都没有完美的审判!

2017年12月1日 星期

第05版:书香咸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