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优酷秋集”在上海举办,网络综艺作为重磅领域之一成为关注的焦点。优酷发布新一年的网络综艺计划,除了与电视台合作播出的如《爸爸去哪儿》《歌手》《蒙面唱将猜猜猜》等节目外,也公布平台与制作公司联手制造的网络综艺的新布局。
主办方邀请了多位金牌网络综艺节目幕后制作人,参与“创新主引擎,进击的网综”论坛,探讨网络综艺的当下与未来的可能性,诸多的讨论离不开一个概念——9000岁——行业从业者把生于90年代00年代的年轻一代统称为九千岁。理解他们、挖掘他们的需求、甚至创造他们的需求成为综艺制作者的核心话题。
现状:“9000岁”要求人设自由 当我们习惯了甚至厌倦了传统的真人秀或者选秀节目的时候,也许该是年轻一辈开始发言的时候。
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类似于二次元、嘻哈这样带有“亚文化”标签的节目先在专属群体里发酵,然后成为社会话题。
基于数据分析,当下青年一代最重要的标签之一便是“人设自由”。这一群年轻人不再只把自己的职业或者爱好当成唯一的身份标签,而是会在不同场合切换各种属于自己的身份设定。“在今天,‘斜杠青年’就是年轻人身份多元化的表达。每一种身份下的新情绪都推动了用户对新内容的渴求。”活动现场,有嘉宾分享道。
在优酷2018年网络综艺新品发布会上,记者观察到两档特别的网络综艺——《这!就是街舞》以及《这!就是铁甲》。两档节目都不是明星云集的综艺,在话题上是不乏新意的。
《这!就是街舞》将采用“明星+专业舞者”的形式,围绕街舞,颠覆传统舞蹈比赛的形式,让街舞和街舞的精神走向更大意义的大众视线。
“今天我们以带有嘻哈元素的街舞作为切入口,打造年轻潮文化聚集地。眼下90、95后正在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中流砥柱,年轻人正在定义着娱乐的现在和未来。”《这!就是街舞》监制陈坤表示。在节目组看来,街舞不仅属于年轻一辈,其背后所蕴含的生命与自我精神更是一种时代能量。
即将播出的《这!就是铁甲》则是以铁甲机器人格斗为核心的竞技类节目。主创团队的成员年龄非常年轻,他们把目光投向铁甲机器人对战以及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团队。48支队伍将在节目中用自己打造的机器人进行格斗,最后冲击世界冠军。
网综的应对:基于消费大数据布局节目形态
针对年轻市场的网络综艺,不再把观众当成观众,而是更强调观众的用户属性。
一批年轻的网络综艺节目已经开始在策划前期,洞察年轻用户热衷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兴趣,基于消费大数据,布局节目的形态,让节目最终指向消费升级。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更年轻的用户,他们个性张扬,看着好莱坞电影和美剧长大,具有国际的审美视野。他们更忠实于自己的兴趣,更关注与潮流生活方式相关的内容,同时他们更乐于接受衍生的周边。”活动现场,有从业者这样为今天的年轻观众画像,“在消费升级的当下,潮生活和酷娱乐是新一代用户对生活方式的需求。”
据了解,因为身处阿里大文娱事业群中,优酷未来将推出一系列网综让节目和天猫深度绑定。该项目负责人周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节目的形态并不是引导观众“边看边买”,而是以优质生活方式类内容为主,讲述更好的生活方式的故事。
问题:文化与娱乐真的对立吗
诚然,将网络综艺与娱乐打通最终指向消费升级的节目形式,会面临这样的指责:注重娱乐性是否会拉低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
制作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字风云会》等文化综艺节目的导演关正文也在论坛现场发表演讲。在关正文看来,直观娱乐和精神愉悦这两件事不仅不矛盾,而且两者的结合是未来文化网综的方向:“我们会发现2017年的超级网综,其实都是既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又具有很好的认知价值,并且能提供思想价值营养的输送。如果缺失了营养价值、内容价值的产品,如果只是娱乐的话,实际大家已经看到他们逐渐地走向了末路。”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面对年轻一辈,文化类的节目又该如何?关正文认为,在今天,面对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文化节目不能是端着的。他拿谈恋爱这件事举例子:“我们习惯觉得做娱乐就是低级的。但我们想一想,直观的娱乐代表肌肤之亲,精神愉悦代表对爱情的渴望。只片面强调一方都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他现在所在的“实力文化”即将推出全新文化节目《亲爱的,你懂》,节目的主要形式是24对高颜值、高学历的情侣搭档,用成语、古典人物、诗歌等完成猜心游戏,节目还邀请来明道作为主持人。现场,明道透露:“所有的故事将在一座巨大的图书馆发生。”
正解:用易接受的方式传递正能量
今年夏天,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成为真正的热点。每一期节目都成为年轻人的夏季春晚,他们在每个周六晚上聚集在电脑面前,看中国饶舌歌手的争夺战。随后作为“亚文化”的嘻哈成为文化的焦点,这是电视综艺时代无法想象的事情。在中年人仍认为说唱是“衣服不好好穿,话不好好说”的时候,年轻的观众已经开始把“freestyle”、“开始你的表演”当成口头禅。
当我们谈到互联网带来的社会话语变革时,我们总会谈到“个性”、“分众”与“年轻”。综艺节目也是如此,区别于电视台面向所有观众的综艺节目,视频网络平台基于用户的收看偏好和其掌握的大量数据,从观众兴趣角度出发,制作出强调个性与年轻的网络综艺。网综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化样态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一代年轻人需要什么。
无论从节目形态还是节目内容,综艺都在不断被时代重新定义。从最早期的《正大综艺》、《曲苑杂坛》,到《快乐大本营》聚集娱乐明星玩游戏,再到选秀时代的超女快男让平凡人站上舞台完成梦想,到真人秀时代《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展现艺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侧面,再到今天网络综艺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不论是电视台制作还是从电视台离开转向网络综艺的制作公司,综艺节目在成长、变化成为完全不一样的形态。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从年龄和消费能力上,从小有综艺节目陪伴长大的90后正在成长为社会中坚,而年纪最大的一拨00后马上也要成年,他们不止在电视上看每周末的娱乐档,年轻人们会在网络上挑剔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网综——不仅要看明星,也想要看属于自己个性的综艺节目选出自己的偶像,不会想看80后如何为结婚发愁,而是想在节目里看自己的同龄人谈恋爱,来决定自己该不该和男朋友分手,他们会对综艺节目有新的要求,或者同时也会被节目影响。
市场在这里,年轻的观众也在这里。未来注定会有越来越多地与传统综艺形态不同的节目出现在我们眼前,文化与商品的两种属性也会在这样的节目中得到展现。全然地拥抱赞美,或者全然地指责这个时代所生产的娱乐性高的文化产品,都是有失偏颇的。如何能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传递真正的正能量,在市场要求和文化担当中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考验。对于观察者而言,先去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与需求,再做判断也同样重要。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