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
说说我家
汪霞

  和睦团结,四世同堂不分家

  我家在崇阳港口一个叫鹏万屋的山村,北靠云蒸雾绕的云台山,南望樱花如海的西庭岩。太公汪正南是地方武装抗日英雄,为保家卫国作出过贡献。太公常年不在家,父母和三个孩子全靠他弟照顾。后来,太公遇难,全家人更是团结一心,勤俭持家。

  爷爷成年后,延续上辈人的家传,兄弟不分家。爷爷排行老二,他和大姐、弟弟三人,不仅把他们的爷爷奶奶和叔祖们侍奉到老,还一起把我父亲等7个孩子养大成家。爷爷有6个子女,他弟只一女,他姐膝下无出,然而兄弟和睦,姑嫂相亲,共同为大家庭操劳。爷爷负责耕种庄稼,以保证全家20来人的口粮。叔祖早年在乡里工作,微薄工资全交家里;两个奶奶负责做饭洗衣,姑奶奶有双巧手,负责做鞋缝衣,姑爷爷木匠兼篾匠,还会治病,负责制作生活用品、或以艺养家。直到1971年,我爸、二叔、三叔均已结婚,大姑已出嫁,有了我辈几个孩子,爷爷才提出分家:我爸是老大,在县林业局上班,负责赡养姑奶奶;二叔在县物资局上班,负责赡养叔祖;三叔是民办教师,四叔是民兵连长,负责赡养爷爷奶奶。

  那年分家时,因我爸多个孩子,四叔提出多分一箩稻谷给我爸。爷爷这辈三兄弟、父亲这辈四兄弟分家,不争不怨,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多么难能可贵。

  虽然分家了,但逢年过节,或孩子们放暑假了,一大家人都会回老屋吃大锅饭,其乐融融。至今,这个大家庭已有50多人,不管是兄弟、夫妻之间,还是婆媳、妯娌之间,从无因钱财或琐事而争吵现象,更谈不上同室操戈。因而,一直是乡邻们称赞的团结之家。

  刚正不阿,三代乡邻评理官

  刚正不阿,仗义直言,是我家代代相传的品质。

  80年前,正南太公一身是胆,枪法神威,担任崇阳抗日二分队的中队长时,一心保家卫国,后不幸被暗杀。他曾卖过猪肉,为党秘密储备革命经费,当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靠卖柴去换盐,某日找他要钱时,他含泪对孩子说:“孩子,这钱是党的,只能用于革命,绝不能家用呀!”

  50年前,当过生产队长的爷爷,队纪严明至今流传。有一年他带人到几里路远的高岩上栽薯,奶奶因所派的山地最多,看见别人栽完了,她便将两把薯藤散放在地面随大队一起回家了。谁知被爷爷巡查发现,她只好当夜打着火把,一个人再去高岩把那两把薯秧栽好。因此,大家都敬畏爷爷,有矛盾纠纷都爱找他评理,往往让人火冒三丈地来,面带愧色而去。

  20年前,四叔用一句直言点化了一位泼妇。一个夏夜,村里人在场上乘凉闲聊。一个女人对四叔说:“合屋只有你爹的命最好,你们一大家人都有出息,有良心。”谁知,四叔却剜了她一眼,慢悠悠地说:“你说错了,他哪有你公公的命好?我爸每天吃饭,你公公每天吃奶。我听到你每天高喊叫他吃奶。“这句话,让那个一吵架就敞开怀叫骂公公的泼妇羞得无地自容,再也不敢辱骂老人了。

  家风熏陶是给孩子们的最好教育。现在,我家子侄辈的有5个孩子大学本科毕业,有的成为国企的商务经理,有的成为县直部门的公务员。

  善良热情,四乡八里传佳话

  善良热情,帮衬乡亲,也是我家人的品质。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在县城上班,全家5人挤住一室一厅,常有乡亲来我家,有因亲人住院,来我家煤炉上煮汤的;有到县城买东西来借钱借宿的,父亲总是解囊相助,母亲也断不会稍加辞色,还常随父亲去医院看望,并帮他们搭上单位进山运柴的便车。更有趣的是,父亲只要来人说是港口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们,所以难免有借无还。但父亲总是说:“哪个没有急难?做人不能忘本,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四叔在武汉做小生意,虽不太富裕,但对老家去的乡亲,绝对是有求必应,尽力而为。比如,半夜起床帮人去医院站队,帮忙找专家看病,送汤借钱。接到老家人婚丧嫁娶的电话,他总是赶回来帮忙。前年,老家的场地硬化,他和我哥主动捐赠了一笔钱,帮助家乡公益事业。

  如今虽世风物化,但我哥等仍秉承家风,乐于助人。30年来,哥因在乡镇工作,常开车往返于乡村,只要看见走路的老人都会停车搭上。去年到西庭岩看野樱花时,一个陌生女人带着个十来岁的孩子游玩,孩子不慎摔了一跤,捂着肚子直哭,年轻妈妈一时六神无主。恰巧我们路过,哥哥忙上前询问,一边蹲下身子背起这个胖孩子,一边不断安慰孩子,四五里崎岖的山路下来,当孩子终于送到安全地时,本就“三高”的哥哥汗流浃背,累得半天缓不过来气来,归家后,还因此感冒了一周。

  也许,这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一时之善,人人可为;一世之善,有人可为;世代为善,家风之功。况且,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就是依靠许许多多平凡的家庭,各种美好的家风,才千年相传、并发扬光大的么?

  (作者单位:崇阳一中)

2017年9月16日 星期

第03版:影视娱乐 上一版3  4下一版